第30章 首批“土地入伙”村民的签约与示范田的建立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0章 首批“土地入伙”村民的签约与示范田的建立

 

金盆村的早晨,空气中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。村委会大院,这个平日里只有村干部开会、村民领通知的地方,今天却显得格外不同。几张临时拼凑起来的桌子摆在院子中央,上面铺着红布,显得有些简陋,却透着一股正式的意味。桌子旁,一叠叠崭新的文件摞得整整齐齐,在晨光下反射出微弱的光芒——那是即将改变金盆村,甚至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合作协议。

楚云启、王卓、刘子峰,以及团队的几位核心成员,早早地就等候在这里。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期待,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。前期的宣传工作己经做足,挨家挨户的拜访、无数次的讲解、面对面的答疑,他们几乎磨破了嘴皮子,才终于让一部分村民对“土地入伙”这个新模式产生了兴趣。但兴趣是一回事,真正将自家的土地交出来,与一个年轻的、看起来没什么背景的团队签订合作协议,又是另一回事。这需要勇气,更需要信任。

刘子峰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,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,正低头仔细地审阅着,眉头微锁。这份合作协议,是他熬了无数个夜晚,查阅了大量法律条文,咨询了多位农业法律专家,才最终定稿的。他深知,这份协议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,更是团队与村民之间信任的基石,是保障村民利益的法律武器。每一个条款,每一个字句,都必须公平公正,经得起推敲,才能打消村民的疑虑,才能让这个项目走得更远。

“子峰,怎么样?合同没问题吧?”楚云启走过来,轻声问道,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。他知道刘子峰对法律的严谨,也知道这次合作协议的重要性。

刘子峰抬起头,脸上露出一丝疲惫,但眼神却异常坚定:“合同本身没有问题,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村民的利益,风险点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规避条款。比如,我们承诺的保底收益,无论蓝莓收成好坏,都能旱涝保收。还有利润分红的比例,以及退出机制,都写得清清楚楚。从法律角度来说,这份合同是公平的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:“但法律只能约束行为,无法消除怀疑。村民们对新模式的陌生,对风险的恐惧,以及一些反对者的冷嘲热讽,这些才是最大的阻碍。”

正如刘子峰所言,村委会大院虽然布置得像模像样,但来的村民并不多。只有零零散散的十几户,他们脸上带着忐忑,眼神中充满了犹豫。他们是村里最先响应号召、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村民,是敢于“吃螃蟹”的勇者。但他们的勇气,也让他们承受着来自周围的压力。

村口,几位没有来的村民聚在一起,远远地观望着村委会大院,脸上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。

“哟,这不是老张家吗?真去签了呀?”一位瘦高的村民阴阳怪气地说道,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嘲讽。

“是啊,听说要跟那些城里来的小年轻合作,把地给他们种。”另一位矮胖的村民附和道,脸上露出了一个不屑的笑容,“城里人哪懂种地啊?别到时候把地都给糟蹋了,哭都没地方哭去!”

“就是!那些小年轻,看着就不靠谱!说不定就是来骗咱们的!等把地骗到手,转手一卖,咱们连地都没了!”

“看吧,我就说这事儿不靠谱!咱们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种地,什么时候把地给别人管过?这不瞎胡闹吗!”

冷嘲热讽的声音不大,但字字句句都像针一样扎在那些前来签约的村民心里。他们低着头,不敢看那些观望者的眼神,心里更加忐忑不安。

老张是第一个走到签约桌前的村民。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,靠着几亩薄田养家糊口。日子虽然清贫,但也安稳。听到“土地入伙”这个模式时,他心里也是犯嘀咕的。但楚云启他们一次次地来到他家,耐心地讲解,描绘未来的美好前景,让他动了心。尤其是看到他们对农业的那份热情,对土地的那份尊重,让他觉得这帮年轻人或许真的不一样。

他深吸一口气,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。他颤抖着手,拿起笔,在刘子峰指引的地方,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那一刻,他的手心冒汗,心里七上八下,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是对是错。

刘子峰微笑着接过合同,郑重地对老张说:“张大爷,感谢您的信任!请您放心,我们一定会尽全力,把这片土地打理好,让您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!”

老张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了一个勉强的笑容,心里依然忐忑。他知道,自己这个决定,不仅关系到自家的生计,更关系到他在村里的“面子”。如果项目成功了,他就是第一个吃螃蟹、敢于创新的勇者;如果项目失败了,他可能就要承受来自全村的嘲笑和指责。

有了老张的带头,其他十几户村民也陆陆续续地签下了合作协议。他们有的是被老张的勇气所感染,有的是对现有生活的不满,渴望改变,有的是相信楚云启他们的诚意和能力。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他们都迈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。

签约仪式虽然简单,但对于团队和这十几户村民来说,意义非凡。它标志着“土地入伙”模式在金盆村正式落地生根,也标志着团队的梦想开始破土而出。

签约结束后,楚云启召集团队成员开会。

“签约只是第一步,”楚云启严肃地说,“接下来,我们必须尽快把示范田建起来,而且要做出成果!只有用事实说话,才能打消那些观望者的疑虑,才能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。”

王卓点了点头,眼神中充满了干劲:“示范田的位置己经确定了,就在村口那片荒地。我己经根据之前的土壤检测结果,制定了详细的土壤改良方案。接下来,我们就要投入全部精力,把这片地变成金盆村的希望之地!”

示范田的建设,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那片地常年荒芜,土壤板结严重,杂草丛生。王卓带着团队成员,每天起早贪黑,顶着烈日,挥洒着汗水。他们要先清理杂草、石头,然后深翻土地,加入有机肥、改良剂,改善土壤结构和PH值。

这是一项体力活,也是一项技术活。王卓不仅要亲自上阵,还要指导团队成员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技术要求。他的双手磨出了水泡,背晒得通红,但他没有一句怨言。他知道,这片示范田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,他必须把它做好。

刘子峰也没有闲着。除了处理合作社的日常法律事务,他还要负责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,争取政策支持。同时,他也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合作协议,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可复制性,为将来更大规模的推广做好准备。

楚云启则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,协调着团队内部的工作,与村民沟通,解决各种突发问题。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管理上的挑战,还要应对人情世故的复杂。一些没有签约的村民,依然时不时地过来冷嘲热讽,甚至散布谣言,试图动摇那些己经签约的村民的信心。

“你看,我就说他们不行吧?那地都荒成那样了,还能种出什么来?”

“别到时候钱没赚到,身体先累垮了!”

“听说他们还要花大价钱买什么蓝莓苗,真是败家!”

面对这些杂音,楚云启他们没有选择争辩。他们知道,最好的回应,就是用成果说话。

示范田的建设过程异常艰辛。有时候,他们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,比如土壤改良的效果不如预期,比如天气突然变化影响施工进度。每一次遇到困难,团队成员都会感到沮丧和疲惫。但他们相互鼓励,相互支持,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
王卓经常在田间地头忙到深夜,借着手机的灯光,仔细观察着土壤的变化,记录着各种数据。他仿佛把这片地当成了自己的孩子,倾注了全部的心血。

刘子峰则在办公室里,一遍遍地修改着合作协议,思考着如何让它更完善,更公平。他知道,只有制度健全,才能保障项目的长远发展。

楚云启则在村里穿梭,与村民们聊天,了解他们的想法,解答他们的疑问。他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,一点点地拉近与村民们的距离。

那些首批签约的村民,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他们的亲戚朋友,甚至邻居,都时不时地过来打听情况,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怀疑。他们既希望项目成功,证明自己的眼光,又害怕失败,成为村里的笑柄。

然而,他们没有退缩。他们选择相信楚云启他们,选择相信这个新模式。有时候,他们也会来到示范田,看看团队的进展,帮忙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。虽然只是小小的举动,但对于团队来说,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。

在团队和首批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示范田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。土壤的颜色变深了,结构变得疏松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板结。蓝莓种苗也从外地运来了,一棵棵小小的苗子,带着绿色的希望,被小心翼翼地定植在改良后的土地上。

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蓝莓苗,团队成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,挑战也很多,但至少,他们己经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。希望的种子,己经在这片土地上播下,等待着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

村口的观望者们,看到示范田的变化,眼神中也多了一丝复杂。他们依然没有完全打消疑虑,但至少,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冷嘲热讽了。他们开始认真地观望,等待着这片土地上,希望破土而出的那一刻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fhidga-30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