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9章 两宫回銮(三)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89章 两宫回銮(三)

 

接下来的日子里,袁世凯秘密调集新军精锐,任命心腹赵秉钧为总办,在保定秘密训练"警察"队伍。训练场上,士兵们脱下军装,换上深蓝色制服,手持特制警棍,练习列队与格斗技巧。

"记住!你们不是军人,是警察!"赵秉钧厉声训话,"警棍不是武器,是维持秩序的工具!"

袁世凯时常亲临视察,对训练成果颇为满意。这支"警察"队伍虽无枪炮,却纪律严明,行动整齐划一,丝毫不逊于正规军。

与此同时,外交斡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经过数月谈判,八国联军终于同意于1902年8月15日举行天津交接仪式。

仪式前夜,袁世凯召集心腹密议。

"大人,洋人必不安好心。"赵秉钧忧心忡忡,"恐怕会在仪式上设局羞辱。"

杨士琦点头附和:"属下听闻,英国人准备了一个'红包',说是联军'省吃俭用'剩下的银子,实则是要当众羞辱我大清寒酸。"

袁世凯冷笑一声:"本督自有应对之策。秉钧,你的队伍准备如何?"

"回大人,三千'警察'己秘密集结在天津城外,只等大人一声令下!"

"好!"袁世凯拍案而起,"明日就让洋人见识见识,什么叫'以彼之道还施彼身'!"

某一日的清晨,天津都统衙门前广场上彩旗招展,却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。八国联军的军官们身着笔挺军装,胸前挂满勋章,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嘲弄。临时政府总统、英国人乌萨利文更是趾高气扬,不时与同行的外国将军们低声说笑,显然在期待着什么好戏。

中外记者云集,照相机早己架好,准备记录这一"历史性时刻"。

当袁世凯的轿子抵达时,现场顿时安静下来。袁世凯身着正二品仙鹤补服,头戴红宝石顶戴,气度不凡地走向主席台。乌萨利文迎上前,假惺惺地伸出手:"袁大人,久仰久仰!"

袁世凯微微一笑,拱手还礼,却不接他的手。乌萨利文略显尴尬,随即恢复傲慢神态。

仪式开始,乌萨利文装模作样地发表讲话,称这是"中西方友谊的见证",却处处暗含讥讽。最后,他拿出一个红色锦盒:"袁大人,这是我们联军在天津期间省吃俭用剩下的五千两银子,特地留给贵政府,以示友好。"

现场爆发出一阵哄笑,各国军官交换着讥讽的眼神。记者们的相机对准了袁世凯,等待他尴尬的反应。

谁知袁世凯不慌不忙,抬起一只脚,竟将红包从乌萨利文手中接过,首接塞进了靴筒里!这一粗鲁至极的举动让全场哗然,乌萨利文脸色铁青,准备好的嘲讽之词全卡在了喉咙里。

"多谢美意。"袁世凯淡然道,"本督定当善加利用。"

乌萨利文强压怒火,又拿出一份文件:"这是天津城防印信,请袁大人收好。不过..."他故意拖长声调,"条约规定天津不得驻军,不知袁大人打算如何维持治安?是否需要我们联军...代为保护?"

此言一出,各国军官纷纷露出得意的笑容。这正是他们设下的陷阱——若袁世凯承认需要联军"保护",则天津主权名存实亡;若他无兵可用,则清廷颜面扫地。

袁世凯却不慌不忙,转身对随从道:"奏乐!"

随着《拉德斯基进行曲》的旋律响起,一队身着深蓝色制服、手持警棍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广场。他们动作划一,纪律严明,虽无枪械,却气势逼人。为首一名军官骑马而至,在袁世凯面前勒马敬礼:

"报告总督大人,大清国天津巡警总办赵秉钧,率队集合完毕!"

袁世凯满意地点头:"好,执行公务。"

乌萨利文大惊失色:"这...这是军队!违反条约!"

袁世凯早有准备,命人抬出一个箱子:"这是贵国提供的《英国巡警章程》中文译本,请诸位过目。本督训练的乃是警察,非军队也。"

各国代表面面相觑,纷纷翻阅章程,却发现袁世凯确实钻了条约漏洞——章程中明确区分了警察与军队的职能与装备。

法国公使气急败坏:"这是诡辩!这些明明就是士兵!"

袁世凯冷笑:"若按公使逻辑,贵国巴黎的警察岂不也都是军队?"

乌萨利文脸色铁青,却无言以对。记者们疯狂记录这一戏剧性转折,闪光灯此起彼伏。

"诸位若无异议,本督就正式接管天津防务了。"袁世凯一挥手,赵秉钧立即指挥"警察"队伍分散到各处岗位。

在列强愤怒而无奈的目光中,袁世凯昂首阔步离开主席台。天津,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手中。

回衙门的路上,杨士琦忍不住赞叹:"大人今日之举,真乃神机妙算!"

袁世凯却神色凝重:"杏城,这不过是权宜之计。洋人不会善罢甘休,我们必须抓紧时间,真正强大起来。"

他看着天津街头巡逻的"警察"队伍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。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,终于掀开了新的一页。而袁世凯知道,真正的挑战,才刚刚开始。而在这支队伍之中,有一人名叫张作霖,此时还不为外界所知。

腊月初七,保定城张灯结彩,全城戒严。段祺瑞一夜未眠,反复检查迎驾的各项准备。天刚蒙蒙亮,姜义真匆匆进来:"大人,探马来报,太后銮驾己到城外十里!"

段祺瑞深吸一口气,整理好官服:"传令下去,立刻通知袁大人,并按计划行事。"

保定城外,旌旗招展,仪仗森严。袁世凯率领文武百官跪在道路两侧,静候圣驾。远处尘土飞扬,先是一队骑兵开道,随后是明黄色的銮驾缓缓驶来。

当銮驾停在面前时,段祺瑞高声道:"臣袁世凯,恭迎太后、皇上圣驾!愿太后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!"

銮驾的帘子微微掀起一角,露出一张保养得当却掩不住疲惫的脸——正是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。她打量了袁世凯片刻,这粗短脖子现在也是越做官越大了,她微微点头道:"平身吧。听说你准备的专列不错,哀家要亲眼看看。"

"谨遵太后懿旨。"袁世凯恭敬地起身,引领銮驾向火车站方向行去。

慈禧回头一看各地官员向她老人家贡献的鸡鸭牛羊还有谷物,心里头便不高兴,许是这些家伙听说了老太太一路吃苦,想着供奉好吃的便能搏太后的关心,可他们却压根没有袁世凯的这份心思深沉。

慈禧一看这三十多节车厢的豪华列车,终于漏出笑意,袁世凯抬头撇见慈禧的笑意,他就知道他赌对了,太后要的不是什么好吃的,而是皇家体面。这一刻,他知道,自己不仅是在完成一次迎接任务,更是踏入了晚清政治旋涡的中心。

“太后请看,这是专门为您和皇上准备的。”袁世凯手指过三节车厢,这都是让段祺瑞赶工赶出来的。

慈禧上车之后,用手轻轻触摸,桌子上铺的都是皇家明黄布料,这细腻的质感让她梦回当年在北京的生活。不对,这就是从自己的寝宫拿来的。

慈禧走了两步,拿起桌子上的老花镜,这是当年洋人进贡的宝贝,没想到这等物件也能被袁世凯找到,这人当真用心。

“好啊,真好,这才是哀家住的地方。告诉他们,保定行宫我不去了,哀家就留在这。”说罢慈禧一屁股躺在摆好的大床上,享受起久违的幸福时光。


    (http://www.wxgxsw.com/book/ichcff-289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