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 章 海陆之辩(十)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7 章 海陆之辩(十)

 

公元1874年,大清同治十三年,日本明治七年,台湾发生了著名的“日本三千士兵强行登陆事件”。此时的清政府,在西北外敌意图割据新疆,在东南则有倭寇窥伺我宝岛,这一年帝国两端风雨飘摇,这一年,海防派和塞防派的争论达到了顶点。

海防派认为,新疆远离内陆,只要可以守住河西走廊,放弃新疆也是一种选择。塞防派则认为,海防建设并非一朝一夕,只是启动资金就要一千万两白银,这还不包括后期舰船维护、弹药采购、购买新舰等等费用。大清虽然已经开始进行“洋务运动”,可底子薄实力弱也是不争的事实。东南海防,目前英法列强因为有通商特权,对朝廷的逼迫并不严重,此时我们的“老邻居”日本也只是肘腋之患,北面俄国老毛子侵吞我国领土才是心腹大患。

左、李二位大人因为朝廷军饷到底用在哪个方向吵个不可开交,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朝廷没钱。两位大人在给朝廷的奏疏中,都指出需要1000万两白银才可以办事。这种情况,用一句经典的名言形容就是“准备了一桌饭,来了两桌客人,这个饭怎么吃?”

李大人指出,只要放弃新疆,每年至少可以节省军费500万两,朝廷也不必大费周章向西北用兵用钱用粮,如此计算下来,是一笔十分划算的买卖。

此时左大人也有话说,西北宿卫多年欠奉,新疆自阿古柏割据后,多年以来分文未得。1000万两白银只要给了左大人,不仅他可以保证收复新疆,还能一口气解决西北边防问题。但如若这钱给了李大人,这也只是海军初期建设,后面还有无数等着花钱的时刻,所以李大人这种算账的方式压根不对。

现在的东方并不知道,远在西半球的一个大胡子犹太人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“经济服务于政治,人是发展的目的,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。”朝廷因为经济问题,只能在塞防与海防当中二选一;民众因为经济的原因,使得生活无法继续下去;列强因为经济的原因,盯上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文明古国。此时衰落了的东方古国,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只有政治和经济的问题,但是大家都明白,此时的大清并不只有这两个问题。

此时国内的税收情况是,因为经年累月的战争,广大地区的官府机构已经被破坏殆尽,一口气让朝廷拿出来2000万两白银投入到国防上面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比较稳固的税收来源是在通商口岸的海关收税后,在每个季度给朝廷上缴4成,这部分钱不少,所以左、李两位大人都盯上了这一笔钱。

左大人算了一笔账,只要可以迅速解决新疆的问题,之后每年朝廷再拿出来一部分钱在新疆重建生产生活税收秩序,不出十年就可以使新疆不依靠朝廷的财政进行运转。这时李大人在奏疏中指出,新疆每年不打仗都要耗费朝廷300万两白银,就算现在可以收回来,也还是会面临俄国与英国这些豺狼虎豹的觊觎。不如趁这时彻底放弃新疆,并撤走还留在北疆四城的守军,并暗中默许各地小头目或酋长自立或称王,让他们去和阿古柏碰一碰。

面对如此崽卖爷田心不疼的言论,令左大人气愤至极,此时朝廷上下也陷入到底是要西北还是要东南的纠结之中。这时的国内,充斥着一种山雨欲来之前的宁静。


    (http://www.wxgxsw.com/book/ichcff-37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