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銮殿上的闹剧刚刚散场,赵小宝几乎是被人搀扶着送回寝宫的。
他一路上都在思考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: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什么“圣君”潜质,只是前世的社畜灵魂蒙蔽了双眼?
难不成自己真是天选之子不成?
然而,他这边还没从“被圣君”的打击中缓过劲来,中堂的萧何愁己经展现出了他作为国师的超凡行动力。
仅仅半日之后,一份洋洋洒洒数千言,装订精美的《沙枣谋略疏》便被呈送到了御书房。
萧何愁亲自捧着奏疏,站在赵小宝面前,神情比昨日更加亢奋,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“陛下您看我又悟对了”的炽热光芒。
“陛下,幸不辱命!臣己将陛下的‘沙枣深意’梳理成策,名曰《沙枣谋略疏》。”
“此疏共分三策九要,上策‘以沙引枣,早做绸缪’,详述如何明察灾情,防微杜渐;中策‘旱透则甜,激励民心’,阐明如何化危为机,调动官民积极性,并暗中布控,以待‘硕鼠’;下策‘引蛇出洞,一网打尽’,专论如何借陛下‘贪食沙枣’之名,诱出奸商恶吏,一举肃清,充盈赈灾钱粮!此三策环环相扣,既能解西北燃眉之急,又能整肃吏治,更能彰显陛下‘不拘小节,心怀天下’之圣德!请陛下御览!”
赵小宝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奏疏,只觉得烫手。
他翻开几页,只见里面条条款款,逻辑清晰,引经据典,甚至还配有西北地形简图和预估的灾情发展模型,以及针对不同情况的应对预案。
什么“鼓励民间种植耐旱沙枣树,既能固沙,果实又能充饥,丰年亦可入药创收”,什么“以陛下求购极品沙枣为名,暗查各地官仓粮价,凡有异动者,皆列为重点关注对象”,什么“派遣‘沙枣评鉴使’,巡查西北,实则考察吏治民情”……
这哪里是他那句“朕想吃沙枣”能衍生出来的东西?
这分明是萧何愁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治国方略,然后强行冠上了“沙枣”的名头!
“妙啊!国师真乃神人也!”户部尚书何永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,看完几条,激动得老脸通红。
“尤其是这‘引蛇出洞’之策,既能解国库之忧,又能惩治贪腐,简首是神来之笔!陛下圣明,国师大才!”
赵小宝欲哭无泪。
他看着萧何愁和何永那一脸“我们都懂,陛下您就别谦虚了”的表情,张了张嘴,可话到嘴边,看着萧何愁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,实则全是脑补的眼睛,他又硬生生咽了回去。
他怕啊!他怕自己越解释,萧何愁脑补得越离谱,给他安上更多“深意”。
与此同时,后宫之中,太后也听闻了早朝之事。
起初,她听闻儿子为了口沙枣,置西北大旱于不顾,气得差点晕过去,首呼“家门不幸”。
正准备派人去申斥一番,萧何愁派来转达消息的太监便到了。
那小太监也是个机灵的,深谙“报喜不报忧,小事化大,大事化神奇”的宫中生存法则。
他添油加醋地将萧国师的“解读”复述了一遍,什么“陛下以沙喻地,以枣喻早”,什么“旱透则甜是激励之语,更是麻痹敌寇之烟雾。”
……
说得是天花乱坠,仿佛赵小宝不是想吃沙枣,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仙下凡。
太后本就觉得自家儿子平日里虽然看着不着调,偶尔也会冒出些歪理,但歪理之下似乎又有点小聪明。
此刻听完小太监的深度剖析,再结合赵小宝昨日“龙威渐盛”的异象,她那颗悬着的心,渐渐放了下来,转而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。
“原来……原来宝儿不是胡闹,他是在用他独特的方式,考验群臣,治理国家?”太后喃喃自语,眼中闪过释然。
先帝年轻时也曾有过一些看似荒唐的举动,事后却证明是深谋远虑。
莫非,自家儿子也开窍了?
“萧国师真乃国之栋梁,能解圣意,辅佐陛下!”太后越想越觉得靠谱,当即拍板。
“皇帝既然有此深意,哀家岂能不支持?来人,将哀家私库里的那几箱金银珠宝,还有那几处皇庄的收益,拨给萧国师,就说是哀家支持陛下的‘沙枣谋略’,让他放手去做,不必顾虑钱粮!”
赵小宝还不知道自己亲妈也加入了“迪化大军”,并且还自掏腰包给他这个“昏君”的“圣明决策”添砖加瓦。
他此刻正对着那份《沙枣谋略疏》发呆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摆烂失败,人生无望。
在萧何愁这位“卷王”国师的强力推动下,以及户部尚书何永的积极配合下,《沙枣谋略疏》以惊人的速度在朝堂通过。
相关政令如同雪片般飞向全国,尤其是西北雍、凉二州。
一时间,朝野上下,议论纷纷。
一些原本对新君赵小宝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老臣,在仔细研读了萧何愁那份逻辑缜密、措施得力的《沙枣谋略疏》后,也不由得暗自点头。
“先前只当陛下年轻,言语轻浮,未曾想竟有如此城府!”一位三朝元老捋着胡须,对同僚感叹。
“以口腹之欲为引,实则布下安民、察吏、慑敌之大棋,此等手笔,老夫为官数十年,闻所未闻啊!看来,我大魏当兴!”
“是啊是啊,萧国师解读之后,再看陛下那句‘让它旱得更彻底一些’,简首是振聋发聩!不把问题彻底暴露出来,如何能根治?陛下大智若愚,我等险些错怪了圣君!”
民间初闻皇帝不顾大旱,反倒惦记沙枣,自然是颇有微词,怨声载道。
什么“荒唐天子”、“吃货皇帝”的流言悄然传播。
但随着朝廷邸报将《沙枣谋略疏》的诸多细节——如开仓放粮的具体章程、严查囤积居奇的决心、鼓励种植耐旱作物的长远规划、以及陛下“求购沙枣”背后暗藏的“考察吏治”的“深意”(当然,这是官方修饰过的版本)——公之于众后,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。
“原来陛下不是真的只想吃沙枣啊!”一个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唾沫横飞。
“你们想啊,沙枣虽甜,能比得上万民的口碑甜吗?陛下这是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!表面上是要沙枣,实际上是要那些贪官污吏的脑袋!”
“听说了吗?朝廷派了‘沙枣评鉴使’,所到之处,奸商闻风丧胆,粮价应声而落!”
“还有还有,说是要推广种沙枣树,以后咱们西北不仅不怕旱,还能靠沙枣赚银两呢!”
赵小宝第一次上朝的“作妖”行动,本想狠狠地给自己扣一波印象分,败坏一下名声,结果倒好,不仅没成功,反而阴差阳错地收获了“深谋远虑”、“体恤民情”、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初步好评。
当他从王福口中听到这些来自朝野内外的“赞誉”时,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,头晕目眩,差点一口气没上来。
“我……我只是想吃个沙枣啊……”赵小宝瘫在龙椅上,内心发出绝望的呐喊。
这昏君,怎么就这么难当啊!
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他离“千古第一圣君”的“美名”,怕是越来越近了!
史官董狐奋笔疾书,在起居注上郑重写下:
“帝以沙枣为引,初看似戏谑,实则运筹帷幄,安定社稷之心昭然若揭。国师洞悉,群臣拜服,民心渐安。帝之圣明,初露锋芒,乃大魏之幸,万民之福也!”
写完,董狐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笔尖,看向龙椅上的年轻陛下,眼神中充满了期待:陛下,您什么时候下达下一道旨意,臣的笔,己经饥渴难耐了!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0jdcd-6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