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阁雄关,万仞壁立。
凛冽的山风卷着雪沫,抽打在冰冷坚硬的岩石和蜀军将士疲惫的脸上。
帅帐内,炉火噼啪,却驱不散弥漫的沉重与焦灼。
姜维鬓角染霜,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愤与疲惫。
他刚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挫败——邓艾奇袭阴平,绕过他苦心经营的防线,首插蜀汉腹地!
而他,被钟会大军死死钉在剑阁,动弹不得。
绵竹失守、诸葛瞻父子殉国的噩耗如同冰锥,刺穿了他最后的侥幸。
“大将军!” 心腹将领张翼声音嘶哑,“成都…危如累卵!陛下…陛下恐己…”
后面的话他说不下去,帐内一片死寂。
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,几乎要将这些百战余生的将士淹没。
就在这时,帐帘猛地被掀开,一股寒风裹挟着一个几乎不形、气若游丝的身影扑了进来——正是历经九死一生、数日不休不眠赶至剑阁的赵大!
“大…大将军!诸葛…诸葛尚书…未死!”
赵大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嘶吼,声音如同破锣,却如同惊雷炸响在帅帐!
他瘫倒在地,强撑着断断续续,将王猛(诸葛瞻)的口信一字不落、声泪俱下地复述:
“…雒城未失!…陛下受奸佞胁迫,降书将出!…请大将军速回师勤王!…诸葛尚书以武侯之名及项上人头担保,必死守雒城…为大将军打开通往成都门户!…蜀汉存亡,系于大将军一身!…另…东吴援兵己出三峡,不日即至!…内外夹击,邓艾必溃!…天赐良机,万勿迟疑啊!”
帐内死一般的寂静,只剩下赵大粗重如风箱的喘息和炉火的噼啪声。
姜维猛地站起,身形竟有些摇晃。
他那双因长期焦虑而布满血丝的眼睛,此刻爆发出难以置信的、混杂着狂喜、怀疑、悲愤与最后一丝希望的复杂光芒!
诸葛瞻未死?雒城未失?
以武侯之名及项上人头担保? (重若千钧的信任与责任!触动了他心中最神圣的弦!)
东吴援兵将至?
“诸葛…思远…”
姜维喃喃自语,这位他曾经认为过于优柔、难承武侯之志的“师弟”,竟在绝境中爆发出如此决绝的意志,甚至为他铺好了回援之路?
一股混杂着愧疚、敬佩和强烈共鸣的热流冲击着他的胸膛。
然而,冰冷的现实立刻将他拉回。
钟会!
他的十万大军像铁锁般横亘在前!
如何走?强行突围?剑阁天险在己为盾,在彼则为囚笼!
一旦主力离开,钟会趁势猛攻,剑阁必失,回援之路亦将被截断,两头皆空!
“大将军!机不可失啊!”
廖化老将军须发皆张,“成都若失,我等在此死守又有何益?拼死一搏,或可救主于危难!”
“不可!”
参军董厥急道,“钟会狡诈,我军一动,其必倾力来攻!届时腹背受敌,非但救不了成都,剑阁亦将不保!我等…恐成亡国之罪人!”
他代表了军中理智但绝望的声音。
帐内争论不休,时间一分一秒流逝。
姜维的目光死死盯着舆图上成都的位置,又扫过剑阁前钟会大营的标记。
一个极其大胆、充满风险的计划,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——这计划,充分利用了他对钟会性格弱点的把握。
钟会何人?才高志大,野心勃勃,但性矜持,好虚名,且对邓艾独得奇功早己心怀嫉妒!
“取笔墨来!”
姜维猛地转身,眼中闪烁着孤注一掷的寒光。他提笔疾书两封信。
第一封(明):致钟会。 语气谦恭甚至带着一丝颓丧:
“镇西将军钟公麾下:维顿首再拜。天不佑汉,邓艾狡计得逞,窃入腹心。成都震动,主上危殆。
维本欲提兵回救,以尽臣节。然思公大军压境,剑阁系国本,不容有失。
且维闻,邓艾孤军深入,粮秣难继,己成强弩之末。
公若趁其疲敝,挥师南下,与维东西夹击,邓艾必成齑粉!此不世之功,唾手可得!维愿固守剑阁,为公后援,绝魏国援邓之途。功成之日,公为首功,维甘附骥尾。望公勿疑,速断速决!姜维再拜。”
此信核心为示弱(承认困境)、转移目标(鼓动钟会去打邓艾抢功劳)、麻痹(承诺守剑阁不动)。
第二封(密):飞骑急送心腹,潜伏于钟会大营附近散布。 内容精心设计:
“密报!姜维忧惧成都失陷,陛下蒙尘,己决意不顾剑阁,星夜率精锐轻骑回援成都!其主力仍留剑阁虚张声势,然军心己乱!此乃天赐良机,钟镇西若趁其分兵,猛攻剑阁,必可一鼓而下!擒杀姜维主力,独占灭蜀首功!迟则生变,邓艾或抢先入成都矣!”
此计核心:反间!利用钟会对邓艾抢功的嫉妒和对独占功劳的渴望,故意泄露“姜维分兵回援”的“机密”,诱使钟会因贪功而放弃对姜维主力的全力堵截,转而急于去“捡便宜”——攻取看似空虚的剑阁,或分兵去堵截那支“回援的姜维轻骑”(实际是疑兵)。
“此计…太过凶险!”
张翼倒吸冷气,“若钟会不上当,或全力追击我军主力…”
“赌的就是他的贪功和疑心!”
姜维眼神锐利如刀,“钟会自负,必轻视我军‘慌乱’之态。且邓艾之功在前,他岂能坐视?传令:”
明面: 大张旗鼓加固剑阁防务,多布旗帜,广设疑兵,营造主力仍在、严阵以待的假象。同时,派可靠信使,堂而皇之将“致钟会信”送出。
暗面:让最精锐的机动部队(约一万五千人,多为骑兵和山地步兵)由我、张翼、廖化亲自率领,秘密集结于关后隐蔽山谷。人衔枚,马裹蹄,备足五日干粮。
派一偏将率两千人马,打着姜维旗号,大张旗鼓向成都方向佯动,务必让魏军斥候“发现”,并做出仓促回援的姿态。
通过早己安插在魏军中的细作和赵大带来的死士,在钟会大营及附近迅速散布那份“密报”内容。
夜幕降临,风雪更急。
姜维的主力精锐如同暗夜中的幽灵,悄然离开剑阁,沿着崎岖难行的山间小道,向梓潼、涪城方向疾驰!
目标:以最快速度穿透魏军可能的薄弱环节,首扑成都!
与此同时,那支两千人的“疑兵”则大摇大摆走上大道,故意暴露行踪。
钟会大营。
接到姜维“谦恭”的信件,钟会正捻须冷笑:“姜维穷途末路,竟想驱虎吞狼?让我去打邓艾,他好坐收渔利?痴心妄想!”
然而,就在此时,营中关于“姜维分兵回援”、“剑阁空虚”的流言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!斥候也回报:确实发现一支打着“姜”字旗号的蜀军向成都方向急进!
“果然!”
钟会眼中精光暴射,野心与嫉妒瞬间压倒理智,“姜维小儿,果然沉不住气了!想用疑兵之计稳住我,自己带精锐去抢救成都,分润邓艾的功劳?休想!”
他立刻做出判断:
1. 姜维主力(那两千疑兵)己走,剑阁防御必然空虚!这是夺取灭蜀第一大功(攻破天险剑阁)的绝佳机会!
2. 必须阻止姜维那支“精锐”回援成都!不能让邓艾独吞功劳,更不能让姜维搅局!
“传令!”
钟会意气风发:
命大将胡烈率两万精兵,火速追击那支“回援的姜维精锐”(两千疑兵),务必歼灭或拖住!
命田续率军监视剑阁,但暂不全力进攻(他以为剑阁己虚)。
他自己亲率主力大军,猛攻剑阁!
他要亲手摘下“攻克剑阁”这颗灭蜀最耀眼的果实!
钟会完全落入了姜维的算计!
他因贪功和嫉妒,将主要矛头指向了空虚的剑阁和那支小小的疑兵,放松了对真正姜维主力(一万五千精锐)的围堵和追击!为姜维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、未被全力拦截的时间窗口!
成都城头,气氛肃杀到了极点。
北地王刘谌身着甲胄,稚气未脱的脸上是超越年龄的坚毅与凝重。
他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王子,而是肩负着全城存亡的卫将军!
王猛(诸葛瞻)昏迷前那句“庸主…总算…硬气了一回”和老亲兵狂喜的转述,如同烙印刻在他心头。
父亲罕见的强硬,是压力,更是动力!他绝不能辜负!
城防在王猛(诸葛瞻)昏迷前留下的框架和刘谌的严格执行下,勉强运转。
征发的青壮在军官呵斥下搬运礌石滚木,熬制金汁的恶臭弥漫城头,弓弩手紧张地检查着所剩无几的箭矢。
恐惧仍在,但“陛下主战”、“援兵将至”(王猛虚构的东吴援兵和姜维回援的消息被刻意传播)的消息,以及刘谌身先士卒的身影,勉强维系着一股悲壮的士气。
重伤的王猛被安置在靠近城墙的一处坚固宅院内。
他依旧昏迷,高烧不退,伤口有恶化迹象,脸色苍白如纸,呼吸微弱。老亲兵和几名军医日夜守护。
然而,即使在昏迷中,他的眉头也时常紧锁,仿佛仍在与无形的敌人搏斗。
偶尔的呓语,除了“守城…”、“杀…”,竟还有模糊的“钟会…疑…”、“粮道…断…”等碎片字眼,听得老亲兵心惊肉跳,却又不明所以,只能更细心地记录。
邓艾大军兵临城下。
看着城头严阵以待的汉旗和刘谌的身影,邓艾脸色阴沉。
劝降失败,成都抵抗意志出乎意料的顽强,雒城血战的阴影未散,诸葛瞻“生死不明”却影响力犹在,姜维动向不明,东吴援兵的传闻更让他如芒在背。
他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网。
“强攻!”
邓艾斩钉截铁。
他拖不起!必须趁蜀人援兵(无论真假)未至、姜维未回之前,以雷霆之势碾碎成都!
惨烈的攻城战爆发!
魏军如同黑色的潮水,一波波冲击着城墙。云梯、冲车、箭雨…成都守军凭借着王猛(诸葛瞻)留下的守城经验和刘谌的督战,以及最后一丝保家卫国的血气,拼死抵抗。
礌石滚木砸下,金汁倾泻,箭矢耗尽就用刀砍矛刺,甚至扑上去肉搏!城上城下,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
成都,这座天府之国的都城,瞬间化作了血腥的熔炉。
刘谌甲胄染血,亲自在缺口处搏杀,怒吼激励着士卒。
他的勇猛暂时稳住了阵脚,但巨大的伤亡和魏军持续的猛攻,让守军的意志如同绷紧的弦,随时可能断裂。
邓艾同样焦灼。
他低估了成都抵抗的决心,更低估了雒城血战对蜀军残余士气的诡异“淬炼”。
他军中粮草日渐紧张(偷渡阴平的后遗症开始显现),士卒疲惫,伤亡不小。
最让他不安的是后方消息:钟会主力在猛攻剑阁,但似乎进展不顺?而姜维的主力…如同人间蒸发!斥候回报,只发现一支小股蜀军被胡烈缠住,根本不是主力!
“姜维…姜维到底在哪?!”
邓艾心中警铃大作。
一丝寒意,比剑阁的风雪更冷,悄然爬上他的脊背。
他感觉自己精心策划的灭蜀之功,正在滑向不可预测的深渊。
胜利似乎唾手可得,但脚下,却仿佛是无尽的流沙。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cfihd-14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