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终于拿到手的剧本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2章 终于拿到手的剧本

 

横州的冬天湿冷刺骨,但沈晏清的心却被《边城浪子》薄薄的几页剧本熨得滚烫。试镜室里导演陈峰那句“丁灵琳,就是你了”的回音,仿佛还在耳边嗡嗡作响。

她把自己摔进柔软的沙发里,指尖反复着剧本封面烫金的剧名,一种前所未有的、沉甸甸的兴奋感在胸腔里鼓胀。

这不是《碧血青锋》里那个只有几场惊艳亮相的花魁柳依依,这是丁灵琳!一个有完整故事线、有复杂情感、有台词有灵魂的角色!是她重生以来,真正意义上拥有的第一个剧本。

兴奋几乎要冲破喉咙,她几乎是立刻抓起了手机,点开那个备注着简单“谢凝”的联系人。头像依旧是一片沉寂的深蓝夜空,但此刻在她眼里,这片夜空似乎也带上了点温度。手指在屏幕上翻飞,带着纯粹的分享欲。

沈晏清:[图片:摊开的《边城浪子》剧本封面,旁边放着一杯热牛奶,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]

沈晏清:师兄师兄!剧本到手!丁灵琳!是我的了!!![疯狂转圈小人.jpg]

沈晏清:陈导动作好快!感觉像做梦![星星眼.jpg]

消息发出去,沈晏清才后知后觉地感到一丝赧然。这语气是不是太跳脱了?像不像过年时突然发给他那个“压岁钱”红包一样莽撞?

手机震动了一下,打断了她的回想。

谢凝:嗯。恭喜。

谢凝:意料之中。

意料之中?沈晏清看着这西个字,嘴角忍不住翘了起来。虽然还是那么简洁,但这评价……有点高啊师兄!

她想起在《碧血青锋》剧组,陈导私下对谢凝说“臭小子啊,沈晏清这丫头有股子灵劲儿,但底子薄得像张纸,尤其武戏这块儿,你抽空给垫垫底,别让她在《新边城》里露怯”。

也想起陈导转头又对她叮嘱“丫头,谢凝这小子什么都好,就是太独,跟个孤狼似的。你看着点,没事拉他说说话,别让他真成了‘路小佳’那个独行侠”。有了这层“官方认证”的互助关系,加上带早餐和压岁钱红包的铺垫,他们之间才渐渐有了些能说上话的交情。

沈晏清:[捂脸.jpg] 师兄你别夸我,一夸我更飘了!第一次拿正经剧本,心里其实有点没底……

沈晏清:丁灵琳和柳依依太不一样了。师兄你经验足(指指点点.jpg),有什么保命的建议吗?

她用了“保命”这个略带夸张的词,带着点小辈向师兄讨教的俏皮。

谢凝:看原著。

谢凝:写人物小传。

谢凝:深挖前史、动机、习惯。想清楚她为什么是她。

依旧是谢凝式的言简意赅,指令清晰,首击核心。没有多余的鼓励,但每一个词都带着分量。

沈晏清:人物小传!懂了!就是给丁琳琳编户口本写自传!把她从纸片人变成活人!

谢凝:嗯。

一个“嗯”字,沈晏清却仿佛看到了他微微颔首的样子。这种微妙的默契感让她心情愉悦。

沈晏清:收到!保证完成任务![敬礼]

沈晏清:对了师兄,陈导说开机前让我把筋骨再抻开点……[对手指.jpg] 你看什么时候方便?我带着早餐去“老地方”报到?

“老地方”指的是影视城附近那个废弃仓库改的简陋练功房,是谢凝的秘密基地,也是陈导默许给他们的训练场。带早餐,是他们之间形成的一个小习惯,也是沈晏清拉近关系的小策略。

谢凝:行。

谢凝:时间你定,提前说。

回复得很干脆,没有推脱。沈晏清心里的小人比了个“耶”。

解决了“任务”的一部分,沈晏清的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摞厚厚的艺考资料上,兴奋稍稍冷却,现实的紧迫感浮了上来。她组织了一下语言,在对话框里敲下决定:

沈晏清:师兄,还有个事想跟你说下……

沈晏清:[图片:堆叠的艺考资料封面]

沈晏清:马上三月了,艺考季要来了。我报了北电、中戏、上戏的表演系。

沈晏清:盘算了下时间,感觉两头跑有点顾不过来。所以,我打算在进《新边城》组之前,除了必要的宣传,暂时不接新戏了。专心啃剧本,备考艺考。

这条信息发出去,沈晏清握着手机,指尖微微用力。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勇气,尤其是在这个圈子里。她不知道谢凝会怎么看,毕竟他经历过童星时期那种被塞满的日程。

屏幕安静了一会儿。沈晏清几乎能想象出谢凝看着手机,脸上没什么表情,但眼神里可能在思索的样子。过了片刻,消息才跳出来。

谢凝:嗯。

谢凝:是该这样。

简单的认同,却让沈晏清悬着的心落了下来。他没有质疑,没有觉得她“不上进”。

谢凝:艺考是门槛,丁琳琳是机会。根基不稳,机会再好也容易塌。

谢凝:专注眼前。

“根基不稳,机会再好也容易塌。”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沈晏清心湖。她不由得想起谢凝那控的童年,那些看似风光的“机会”,最终却成了压垮他的巨石。

他选择在成年后斩断一切,去读中文系,重新寻找自己的“根基”,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过往的深刻反思和决绝的修正?此刻他平静地说出这句话,带着一种过来人般的、沉甸甸的分量。

沈晏清:嗯!师兄说得对!专注眼前!

沈晏清:那……练功的时间,等我排好艺考初试的日程就告诉你?

谢凝:嗯。

谢凝:人物小传写好,可以发我。陈导提过,让我帮你看看文戏的底子。

谢凝:他倒是会物尽其用。

最后一句,语气平淡,但沈晏清似乎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、几不可察的无奈,或者说是一种对陈导“安排”的默认接受。这让她忍不住笑了。

沈晏清:[笑哭.jpg] 陈导他老人家真是……操碎了心!那就辛苦师兄了!小师妹在此谢过![作揖]

沈晏清:等我憋出小传初稿,第一个发你“斧正”![抱拳]

放下手机,沈晏清的目光在崭新的剧本和厚重的艺考资料之间来回。窗外的寒意尚未褪尽,但谢凝那句“专注眼前”和“根基不稳”的提醒,像投入心湖的石子,激起了清晰而坚定的涟漪。

前路豁然开朗:一边是通往专业殿堂的独木桥——艺考,它和普通高考截然不同。普通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最终一纸试卷(语数外+文综/理综)定乾坤。

而表演类艺考,更像是一场持续数月的综合能力闯关赛:先是各院校独立组织的专业初试(朗诵、声乐、形体基础展示),筛选掉大部分考生;复试难度升级,加入即兴表演、命题小品,考察临场反应和创造力;到了三试,则更为严苛,往往包含深度面试,考官会考察你的理解力、文化素养、艺术感受力甚至性格特质。

只有专业考试合格,拿到那张宝贵的“文考证”,才有资格在六月用高考文化课成绩去投档。最终录取,看的是专业排名结合文化课分数(文化课通常有最低控制线,但要求远低于纯文化生)。

此刻,沈晏清无比清楚,她的核心战场就是即将到来的专业考试,同时为丁琳琳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谢凝说得对,专注眼前,打好根基。她拿起笔,在剧本扉页上,郑重地写下西个字:专注、扎根。笔尖划过纸张,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决心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ciccc-22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