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再次亮起时,林羲换了身玄色深衣,指尖在虚拟屏幕上划出一道流光:“今天来我们看看嬴政这位千古一帝如何用包容度拉满的操作,让敌对势力的人才都能为大秦打工——比如韩”国派来的间谍,郑国,他甚至还把渠命名为郑国渠。”
咸阳宫御案前,嬴政正用朱砂笔圈点着新送来的郑国渠工程图,闻言笔尖猛地折断:“这丫头怎么连这都要翻出来?
李斯眼疾手快地递上新手笔,喉结滚动着解释:“当年此事确实闹得沸沸扬扬...陛下还记得《谏逐客书》吗?”
“闭嘴!”嬴政耳尖发烫,死死盯着天幕中跳出的史料投影。
林羲调出一张战国地图,用激光笔在泾水与洛水间画了个圈:“公元前246年,韩国为拖垮秦国国力,派水工郑国以修渠之名入秦。工程进行到一半,间谍身份暴露,朝堂上‘逐客’声浪滔天,连李斯都差点被赶回老家。”
镜头突然切换到当年的咸阳宫辩论现场,年轻的嬴政站在台阶上,手中攥着李斯刚写好的《谏逐客书》,下方是吵成一团的大臣。
“陛下!非我族类其心必异!”
“郑国分明是来消耗我秦国人力物力!”
“留他性命己是仁慈,怎可继续让他主持工程?”
天幕外,蒙恬摸着下巴回忆:“当时臣在北疆监军,听说朝堂上有人甚至提议将郑国车裂示众。”
王翦咳嗽两声:“老臣当时也觉得,此等间谍理当严惩...”话音未落,就见天幕中的嬴政突然抬手示意众人安静。
林羲的声音带着几分惊叹:“就在所有人以为郑国会人头落地时,嬴政做出了个震惊六国的决定——他不仅赦免了郑国,还让其继续主持渠务。理由是:‘渠成,亦秦之利也。’”
画面中,年轻的君王展开羊皮卷,目光扫过满朝震惊的大臣:“水工之过,在其主使;水工之能,在利天下。寡人不因国别废人才,亦不因小隙误大事。”
郑国本人跪在地上,胡须上还沾着泥土,抬头时眼眶通红:“陛下...臣必以死报之。”
天幕外,淳于越突然拍案而起:“原来陛下并非只偏爱蒙将军他们!当年老臣怎么没想到上《谏留客书》?”
冯劫在旁小声嘀咕:“或许因为您谏的是分封制,而人家谏的是人才战略?”
林羲继续讲解:“这条被后世称为'郑国渠'的水利工程,耗时十年建成,灌溉关中农田西万余顷,让贫瘠的盐碱地变成'天府之国'。更戏剧性的是,韩国本想‘疲秦’,却反助秦国‘强秦’。”
镜头切换到百年后的汉代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下:“渠成,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。”
大唐长安,李世民摸着下巴对房玄龄道:“若朕当年杀了魏征...啧,幸好没冲动。”
房玄龄立刻接话:“陛下胸襟不下于始皇帝,臣等才能各尽其用。”
魏征却抚须正色:“然陛下当戒骄戒躁,郑国渠之事,足见纳谏如流之重要性。”
大汉未央宫,刘彻盯着天幕突然拍腿:“妙啊!朕要是遇到匈奴来的人才,是不是也该学嬴政这手?”
卫青刚想开口,霍去病先一步抢话:“陛下若敢用匈奴降将,臣愿为先锋试其忠心!”
春秋时期,鲁国朝堂之上,孔子听闻此事,捋须感慨:“嬴政此举,有容人之量,尊贤重才,实乃大国之君风范。吾倡导‘有教无类’,他行‘用人无国别’,异曲同工也。”弟子们纷纷点头称是。
齐国,孟尝君田文长叹:“想我当年广纳门客,三教九流皆有,却未达嬴政这般用人之妙境。他不拘一格用敌国之才,成就大秦霸业,实令我汗颜。”
画面转回咸阳宫,林羲调出郑国渠的现代航拍图:“这条长300余里的人工天河,至今仍在滋养关中大地。而嬴政‘不问出身问才能’的用人哲学,比郑国渠更具长远价值——后来的李斯、蒙恬、王贲...哪一个不是六国人才为秦所用?”
淳于越突然抹了把眼泪,转头对冯劫道:“原来陛下不是不重视首言进谏,是老臣没找准方向...下次我改谏水利!”
冯劫看着他发亮的眼神,默默往后退了两步:“您开心就好...”
嬴政捏着眉心听着下方的议论,突然对着天幕冷笑:“这丫头倒是会挑例子。不过...”他忽然转头看向李斯,“当年你那篇《谏逐客书》,朕确实该给你记头功。”
李斯扑通跪下:“陛下明鉴!臣当时只是...只是担心人才流失...”
“起来吧。”嬴政挥了挥手,目光落在远处正在和蒙恬讨论渠务的王翦身上,嘴角微微上扬,“寡人的确偏爱人才——只要是真才实学,寡人何止三十里相迎,便是骂朕两句,也能容得下。”
咸阳宫中,嬴政看着臣子们重新焕发出的“求职热情”,无奈扶额:“来人,宣郑国进宫,让他给淳于越讲讲怎么写《谏水利书》...顺便,给朕准备十斤润喉糖。”
李斯默默记下:陛下新需求:润喉糖×10,另需准备《人才战略与基建狂魔的适配指南》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deeid-17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