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儿个咱们要说道的,可是秦国的雄主——秦昭襄王!”林羲说。
光幕一闪,咸阳宫里,年轻的秦昭襄王正坐在龙椅上,脸上带着一丝无奈。
他虽然是秦国的君主,但朝堂大权却被母后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牢牢掌控。朝堂上,魏冉趾高气扬,随意发号施令,秦昭襄王只能忍气吞声。
大臣们窃窃私语,有的说他软弱,有的却觉得他目光深邃,仿佛藏着什么大计划。
林羲笑了一声,“别看秦昭襄王当时那么憋屈,这可是个能忍的主儿。他心里清楚,自己还太年轻,斗不过母后和舅舅。于是,他一边装孙子,一边暗中招揽人才,培养自己的势力。这不,纵横家司马错、张仪都成了他的座上宾。”
光幕上,秦国的版图开始慢慢扩张。
司马错建议先攻取巴蜀,作为秦国的后方基地;张仪则在六国之间游走,挑拨离间,让六国互相猜忌,秦国则趁机一个个击破。
秦昭襄王稳坐中军帐,看着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,心中暗自得意。
“这秦昭襄王,可不是个只会靠别人出谋划策的君主。他心里有大格局,知道秦国要统一天下,必须先稳住内部,再逐步蚕食六国。”林羲一边说,一边掰着手指头,“他先是慢慢削弱母后的权力,把亲信安插到朝堂各处,等时机成熟,一举收回大权。这手段,可比那些只会硬碰硬的君主高明多了。”
光幕一转,长平之战的场景震撼登场。
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,与赵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。
秦昭襄王亲自坐镇后方,调动各方资源支持前线。
白起不负所托,以少胜多,坑杀赵军西十万,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。
“长平之战,秦昭襄王赌对了,秦国从此一战成名,六国闻风丧胆。可这胜利的背后,也埋下了隐患。…”林羲叹了口气,“白起战功太大,秦昭襄王开始忌惮他。白起一心为秦国,却没意识到自己己经成了君主眼中的威胁。…”
在某个地方,说书人惊堂木一拍:“话说那白起奉昭襄王之命,坑杀赵卒西十万!”
台下听众倒吸一口凉气,有人怒骂:“暴君!”
角落里,几个书生低声议论:“可若非如此,秦如何能灭六国?”
光幕上,白起被召回咸阳,秦昭襄王赐他死。
白起临死前,握剑苦笑:“我何罪于天,至此哉?”
秦昭襄王则在一旁沉默不语,眼神复杂。
赵国朝堂上,赵王看着光幕上的白起,忍不住拍案而起:“若我有如此良将,怎会败得如此之惨!”(你有啊)
旁边的蔺相如却叹了口气:“白起虽勇,秦昭襄王却忌惮功高。赵王,您若能容人,廉颇、李牧何至于死?”
汉朝未央宫里,刘邦看着光幕上的秦昭襄王,皱起了眉头:“这秦昭襄王,手段可真狠。不过,他要是能容人,秦国说不定早就统一天下了。”
萧何在一旁默默点头,心里却在想:“这秦昭襄王,和咱们高祖皇帝倒有几分相似。”
秦始皇时期,咸阳宫里一片寂静。
秦始皇嬴政坐在龙椅上,眼神专注地看着光幕上的秦昭襄王。
李斯在一旁轻声说道:“陛下,秦昭襄王虽有雄才大略,但也有忌功之嫌。白起之死,实为可惜。”
嬴政微微点头,说:“公孙起将军令人钦佩,要是能和他一起征服各地该多好…”
张良站在一旁,眼里有着光亮,心中暗自思忖:“大王此言,实为明智。秦昭襄王虽有雄才,但终究未能善待功臣。”
明朝皇宫里,朱棣正看着光幕出神。
突然,朱标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小西,这秦昭襄王的事,可真是个教训啊。”
朱棣点了点头,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是啊,功臣固然要赏,但也得防着他们功高震主。不过,秦昭襄王杀白起,终究还是让人寒心啊。”
清朝紫禁城里,康熙帝看着光幕上的秦昭襄王,微微一笑:“这秦昭襄王,手段倒是不错,可惜心胸不够宽广。朕要是他,白起这样的良将,怎能不用?”
旁边的明珠点了点头,心里却在想:“皇上这是在提醒我们,要会用人,更要会容人啊。”
林羲看着光幕上的秦昭襄王,语气有些低沉:“秦昭襄王这一辈子,有辉煌,也有遗憾。他成就了秦国的霸业,却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功臣。他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,付出了太多,可他终究没能看到秦国统一天下的那一天。”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deeid-22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