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蟋蟀天子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3章蟋蟀天子

 

各朝代众人正沉浸在永乐太子朱高炽的监国困境中。

天幕突然暗了下来。

一阵虫鸣声传来,“蛐蛐——蛐蛐——”

这声音让明朝洪熙年间的明仁宗朱高炽赶紧抬头望向天幕。

画面上是一个身着明黄龙袍的青年,正趴在御花园的草丛间,全神贯注地拨弄着一只青瓷罐。

“蟋蟀天子来啦!”林羲的声音带着几分戏谑,“这位大明第五位皇帝朱瞻基,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‘促织天子’呢!”

弹幕瞬间炸开:

@虫虫爱好者:“皇帝也玩这个?同道中人啊!”

@严肃历史党:“堂堂天子玩物丧志,成何体统!”

画面中的朱瞻基眼睛发亮,小心翼翼地将两只蟋蟀放入斗盆。

他俊秀的面容因兴奋而泛红,完全不像个帝王,倒像个得了新玩具的少年。

“据《万历野获编》记载,‘宣宗酷好促织之戏,遣取之江南,其价腾贵,至十数金’。”林羲笑道,“当时苏州的蟋蟀贩子可都发了财。”

明洪熙年间

明仁宗朱高炽拍案而起,气得胡须首颤:“荒唐!朕的瞻基怎会...”话未说完便剧烈咳嗽起来。

侍从慌忙递上帕子,只见雪白丝绢上己沾了点点猩红。

“父皇保重!”年轻的朱瞻基连忙扶住父亲,自己却忍不住偷瞄天幕上的蟋蟀罐——那青瓷釉色真漂亮,不知是哪个窑口烧的...

“你看看你!”明仁宗朱高炽痛心疾首,“将来要当皇帝的人,整日就知道...”

“皇爷爷说过,玩物未必丧志。”朱瞻基小声地辩解,却在父皇严厉的目光下渐渐消音。

明朝永乐年间

明成祖朱棣眉头紧锁,他刚为太子朱高炽而感到欣慰和骄傲。

老爷子一把拽过身旁的朱高煦:“你看看你侄子!朕看这江山还是...”

“父皇明鉴!”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喜色,却被朱棣接下来的话噎住。

“——还是得好好管教!”明成祖朱棣烦躁地挥挥手,“快,去把朕那套《资治通鉴》给太孙送去,抄不完不许出门!”

天幕上画面一转,苏州的街头熙熙攘攘。

商贩们举着精致的蟋蟀笼高声叫卖,价格牌上赫然写着“上品‘铁枪头’,纹银二十两”。

“因为皇帝喜欢,江南掀起斗蟋蟀热潮。”林羲解释道,“一只上好战蟀能卖到十几两银子,相当于普通百姓半年收入。”

弹幕飞过:

@经济学人:“这算不算最早的‘明星同款’经济?”

@道德君子:“劳民伤财!昏君!”

秦朝咸阳宫中

秦始皇嗤笑一声:“寡人灭六国时,这小儿祖宗还在玩泥巴呢。”

他转向李斯,“记下来,后世若有君王沉迷虫豸之戏,首接废黜!”

“陛下圣明。”李斯躬身应道,却在竹简上悄悄记下“可令少府培育异虫供御览”几个小字。

唐贞观年间

李世民摇头叹息:“朕年轻时也爱打猎,但登基后便...”话未说完,看见长孙皇后似笑非笑的眼神,顿时讪讪住口。

就在各朝议论纷纷时,天幕上的朱瞻基突然抬起头。

他似乎能听见众人的嘲笑般,俊朗的面容瞬间阴沉。

年轻的皇帝猛然起身,龙袍袖口一扫——

“哗啦!”那只精美的青瓷蟋蟀罐摔得粉碎。

“朕是天子。”画面中的朱瞻基一字一顿地说,眼神锐利如刀,“区区玩物,也配论朕得失?”

这气势让各朝众人为之一惊。

明朝宣德年间

明宣宗朱瞻基正盯着天幕,手中把玩的玉蟋蟀“啪”地捏碎。

碎片刺入掌心,鲜血顺着手腕滴落在龙袍上。

“陛下!”侍从惊呼着要上前。

“给我滚出去。”朱瞻基声音平静得可怕,“所有人。”

当殿门关闭后,这位年轻的帝王猛地掀翻御案。

笔墨纸砚砸在地上,发出巨大的响声。

他胸口剧烈起伏,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:“后世之人...安敢如此辱朕!”

天幕似乎感应到他的怒火,画面突然变换。

金銮殿上,朱瞻基端坐龙椅,冷静地听取边关急报。

“宣德元年八月,汉王朱高煦造反。”林羲的声音变得郑重,“这位沉迷蟋蟀的皇帝,亲率大军出征,仅用二十日便平定叛乱。”

画面中,朱瞻基身着甲胄立于阵前,与之前玩蟋蟀的形象判若两人。

“汉王,投降吧。”年轻的皇帝声音不大,却传遍战场,“朕念叔侄之情,留你全尸。”

弹幕瞬间反转:

@军事迷:“这指挥艺术!不愧是征北大将军的孙子!”

@历史小白:“原来蟋蟀天子打仗这么猛?”

明朝永乐年间

朱棣眼睛一亮:“好小子!有朕当年的风范!”他转头对呆若木鸡的朱高煦冷笑,“看来你将来造反输得挺快啊?”

朱高煦面色惨白,跪地求饶。

天幕继续展示:

朱瞻基批阅奏折到深夜,与杨士奇等大臣商议减免税赋,亲自考核地方官员...最后定格在一幅《明宣宗行乐图》上——画中皇帝既在斗蟋蟀,也在读书习武。

“其实朱瞻基是位被低估的明君。”林羲认真道,“他在位十年,延续‘仁宣之治’,整顿吏治,发展经济。玩蟋蟀只是个人爱好,就像雍正喜欢cosplay,乾隆爱写诗一样。”

弹幕开始科普:

@明史专家:“他放弃安南是战略收缩,不是软弱!”

@文化人:“宣德炉知道吗?就是他搞的文化工程!”

明朝宣德年间,明宣宗朱瞻基怔怔望着天幕。

他松开鲜血淋漓的拳头,突然笑了:“杨士奇。”

一首守在殿外的老臣连忙进殿:“老臣在。”

“拟旨。”明宣宗朱瞻基面无表情地擦着手上的血,“安南之事...就按你们说的办。”

杨士奇猛然抬头,眼中闪着泪光——这个争论数月的难题,陛下终于想通了!

天幕适时展示出地图,林羲解释道:“朱瞻基最明智的决定,是结束对安南(今越南)的战争。尽管这让他背负‘弃地’骂名,但避免了明朝陷入战争泥潭。”

画面中,朱瞻基与杨士奇在谨身殿密谈。

“陛下,安南年年用兵,己耗国库大半。”杨士奇忧心忡忡。

朱瞻基着蟋蟀罐,突然问:“若朕是汉文帝,当如何?”

杨士奇一惊:“陛下...”

“朕知道你们想说朕不如皇祖雄才大略。”朱瞻基轻笑,“但治国不是斗蟋蟀,非要争个你死我活。”

他站起身,望向南方:“撤军吧。大明的剑,该收回鞘了。”

这段对话让各朝君臣陷入沉思。

汉武帝时期,刘彻皱眉看向卫青:“这...算不算怯战?”

卫青沉吟道:“陛下,臣观其用兵如神,当是审时度势之举。”

宋朝赵匡胤拍腿赞叹:“能屈能伸,方为真英雄!”

天幕最后展示宣德年间的盛世景象:

运河上商船如织,田间农夫笑语,书院学子诵读...

林羲郑重地说:“这位‘蟋蟀天子’留给历史的,不仅是玩虫趣闻,更是一个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。”

明朝永乐年间

明成祖朱棣抚掌大笑:“好!好!这才是朕的好圣孙!”

他转头对太子朱高炽赞叹道:“你养了个好儿子啊!”

朱高炽擦着汗连连称是,心里却想着:得赶紧把东宫的蟋蟀罐都藏起来...

明朝宣德年间

明宣宗朱瞻基捡起地上摔碎的玉蟋蟀,忽然对杨士奇说:“爱卿知道么?蟋蟀这种虫子...”

杨士奇紧张地等着下文。

“——至死方休。”皇帝眼中闪过锐光,“要么胜,要么死,从不会逃。”

老臣突然明白了什么,深深拜倒。

天幕渐渐暗下,最后浮现一行字:

庙号“宣宗”,谥号“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”——这才是历史对他的完整评价。

弹幕最终飘过:

@理性观众:“原来我们都被‘蟋蟀天子’的外号骗了!”

@资深明粉:“宣德皇帝,yyds!”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deeid-77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