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章邓绥2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3章邓绥2

 

秦咸阳宫

秦始皇嬴政批着奏折的手一下子顿住了。

“女子临朝?倒有些意思。”

随侍的中书令刚要开口,就被帝王抬手制止。

“李斯。”秦始皇嬴政突然点名,“若这邓绥生在秦…”

法家大臣立即会意:“陛下,此女临朝十几年,平定西羌之乱、减免灾区赋税,更在饥荒时开仓放粮——若在秦,当为治粟内史!”

秦始皇嬴政指尖叩击剑柄,忽然冷笑:

“儒生必骂朕竟容女子干政。”

“但能镇天灾、安黎民者,莫说是妇人——纵是孩童,朕也让他佩印绶、掌郡县!”

宫墙阴影里,听到这些话的几个儒生瑟瑟发抖。

只见天幕上天幕画面展现东观藏书阁的盛况,学者们正在校勘典籍。

“邓绥临朝期间,高度重视文教事业。”林羲的声音庄重而清晰,“她诏令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、诸子、传记、百家艺术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官方图书整理。”

弹幕划过:

@文献学爱好者:“东观校书。”

@考据党:“《后汉书》记载这次整理出143卷典籍!”

唐开元年间

集贤殿校书郎们争执不休,张说拍案定调:“诸君且看!汉时女主尚知重经籍校雠,我辈奉诏修《群书西部录》,更当竭尽心力!”

天幕上画面又转到太学,太学生们正在辩论经义。

“邓绥时期,张衡、蔡伦、许慎,他们三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。”林羲赞叹地说。

只见天幕上天幕重点展现张衡研制浑天仪的场景。

“张衡创造浑天仪、候风地动仪,邓绥给予充分支持。”林羲强调,“但这属于正常的人才任用。

弹幕科普:

@科技史:“地动仪在阳嘉元年(132年)才制成,邓绥己去世十年。”

@严谨党:“所以电视剧里邓绥看地动仪是艺术加工!”

最后画面定格在邓绥批阅奏章的夜灯前。

“史载邓绥‘昼省王政,夜则诵读’,她确实重视教育。”林羲总结,“但开办女学是班昭在宫中的行为,并非国家制度,我们要分清历史事实与后世演绎。”

弹幕反思:

@历史求真:“感谢科普!拒绝戏说历史!”

@文化传承:“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对古人最好的尊重。”

上官婉儿宅

太平公主掷金簪于案:“婉儿你看,汉唐女主理政,终究逃不过史官‘干政’二字评断。”

上官婉儿却提笔在《臣轨》补注:“妾观邓后夜读之象,方知女子参政当以才学立身。”

天幕适时亮起,展现东汉尚方弩箭的制作场景。

工匠们正在淬火,铁水溅起的火花照亮了整个作坊。

“邓绥执政期间,改良尚方弩箭射程提升三成。”林羲的声音带着气愤,“但《后汉书》只记‘太后好兵械’六字,对技术改良只字不提。”

弹幕瞬间爆炸:

@兵器史:“儒家笔法害死人!”

@技术流:“明明提升了军队战斗力,却被写成妇人玩物!”

唐贞观年间

军器监的工匠们围着天幕指指点点。

阎立德拍案而起:“汉时就有这等工艺!快记下来!”

房玄龄却皱眉:“《贞观政要》该如何记载长孙皇后过问军械之事?”

杜如晦冷笑道:"自然是‘皇后慈俭,不喜兵戈’。”

天幕画面又切换到校场,士兵们正在试射新式弩箭。

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,百步外的靶子应声而倒。

“这种改良使汉军在对羌作战中取得优势。”林羲话锋一转,“但请注意,这是将作大匠的功劳,邓绥只是批准了这项改进。”

几个儒生打扮的人影在天幕角落窃窃私语:“妇人岂能懂军国大事?定是佞臣逢迎...”

“看见没有?”帝王看着天幕上那些模糊的儒生身影,“几百年后,他们还是这般嘴脸!”

李斯躬身:“陛下明鉴。史笔如刀,却总往女子腕上割。”

天幕最后定格在一支刻着“永元六年制”的弩箭上。

林羲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:

“这支箭现存洛阳博物馆,但有多少人注意过箭尾那行小字?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,而我们总在用春秋笔法涂抹中间色。”

弹幕静默许久,突然飘过一条:

@今人看古:“原来我们都在重复儒生的老路。”

注:

邓绥临朝称制时间为公元105年至121年?,而张衡的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?,两者存在约11年的时间差。

因此,邓绥在世时(去世于121年)地动仪尚未被发明,她不可能亲眼见过该仪器。

哇,没想到人那么多,真的十分感谢,帮我写一下书评吧,谢谢各位兄弟姐妹们了‘- ??? ?'~'? ? ???ˋ?( ′? ? `? )?ˊ?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deeid-87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