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:浪花撞响巷门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章:浪花撞响巷门

 

晨雾把巷口的石板路泡成灰蓝色时,张大爷的铜锅突然发出阵异样的嗡鸣。不是沸水撞的,是锅沿新挂的贝壳串在雾里震颤,每个贝壳都装着昨夜的潮声,在晨光里吐出串带着咸腥味的十六分音符。“码头的小杨捎来消息,”他用铜勺敲着锅沿打拍子,节奏里混着远处货轮的汽笛,“说非洲孩子的船刚过入海口,鼓皮上还沾着没干的浪花。”

穿校服的少女抱着吉他站在老槐树下,琴箱上的都塔尔勋章正往下滴着水。不是露水,是她昨夜把琴放在巷口接的海水,弦轴里渗进的海盐让新调的《浪与门》多了层涩味,唱到“浪花要敲三记门环”那句时,巷口的木门突然吱呀作响,门环碰撞的节奏竟和她拨弦的重音完全合拍。“李婶在暖棚里钉新门牌,”她突然拽着林小满往巷尾跑,雾中隐约传来锤子敲打钉子的声音,像有人在给即将到来的客人倒数。

暖棚的帆布上多了排新钉的铜环,每个环上都挂着块海蓝色的布牌。李婶正用红漆在布牌上写字,笔尖蘸着的颜料里掺了晒干的海藻粉,写出来的字在雾里泛着银光:“第一环是非洲鼓的休息区,第二环挂拉丁美洲的吉他谱,”她指着最末端的空环,那里挂着片半干的浪花标本,“等孩子们到了,就让他们把鼓槌系在这,算正式敲开老巷的门。”穿雨衣的少年蹲在旁边给吉他上油,油布上印着海浪的波纹,擦过琴弦时竟传出类似潮水退去的嘶嘶声。

王大爷的唢呐突然裹着股海风的味道。老人站在码头的防波堤上,唢呐管里塞着团刚捡的海草,吹出来的长音带着泡沫般的颤音,惊得停在桩柱上的海鸥突然飞起,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在海面上连成串颤音,恰好接住穿雨衣少年弹来的吉他旋律。“这叫‘浪花调’,”他往唢呐铜碗里撒了把海盐,音色突然变得厚重,“等会儿孩子们的船靠岸,就用这调子接他们,让浪花当第一波听众。”

程星野在工作室调试录音设备时,发现“声音的土壤”里的海水标本在冒泡。不是设备故障,是非洲孩子寄来的鼓皮标本正在释放盐分,在显示屏上析出道白色的波形,和码头的海浪声慢慢重叠。“安哲说这是‘声浪共振’,”他指着屏幕上交织的蓝白线条,突然听见设备里传出阵清晰的童声,夹杂着鼓槌敲击船板的节奏,“他们在船上排练呢,说要让浪花先记住合奏的调子。”

那位曾是哑巴的中年人推来的“声音信箱”,今天拖着条长长的海带。他掀开保温箱,里面的磁带正在自动翻面,A面录着老巷的门铃声,B面是非洲鼓的节奏,翻面时发出的咔嗒声刚好卡在两拍之间,像有人在轻轻叩门。“这是他们编的‘敲门密码’,”他指着磁带盒上画的门环,突然用手掌拍打箱盖,发出的闷响和磁带里的鼓点完美重合,“敲三记重的是鼓队来了,两记轻的是送新录音的。”

孩子们举着自制的“浪花鼓”在码头奔跑时,程母突然在沙滩上发现串奇怪的脚印。不是人的脚印,是海浪退去后留下的波纹,在沙地上画出段完整的旋律线,每个波峰都对应着个鼓点记号。“这是浪花写的邀请函,”她弯腰捡起块被浪冲上岸的贝壳,贝壳内侧的纹路竟和李婶暖棚里的布牌图案样,“说等会儿船靠岸,就让这些波纹当第一排观众席。”

正午的阳光刺破雾气时,码头突然传来阵震耳的欢呼。不是人声,是无数浪花同时撞在防波堤上,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连成道透明的帘幕,里面隐约能看见艘挂着鼓形旗帜的船。沈清和举着非洲鼓站在最前面,鼓皮上的槐树叶早己被海风卷走,露出底下用红漆画的门环图案,“他们在船上敲鼓呢!”她突然用鼓槌敲击堤岸的混凝土,发出的回声顺着海浪传出去,在船舷边激起圈新的浪花。

程星野抱着吉他站在巷口的木门旁,看见门环上挂着串刚被浪冲来的贝壳。他轻轻拨动琴弦,《浪与门》的前奏混着浪花的声音漫开,刚弹到副歌,远处的船突然鸣响汽笛,笛声里裹着的鼓点正慢慢靠近。穿校服的少女突然指着门后的阴影,那里不知何时多了排脚印,从码头首延伸到老槐树底下,每个脚印里都盛着半汪海水,在阳光下闪闪烁烁,像串被打翻的音符。

暮色染红海面时,所有声音突然汇成股洪流。王大爷的唢呐、沈清和的鼓点、孩子们的欢呼、浪花的撞击声,甚至连老巷木门的吱呀声,都在防波堤上撞出阵金色的回声。程星野看着那艘船慢慢靠岸,甲板上的孩子们举着鼓槌朝岸边挥手,鼓皮上的浪花还在轻轻颤动,像无数只小手在拍打节拍。“所谓声声不息,”林小满的声音混在潮声里,她手里的乐谱本正被海风翻动,新添的乐句旁画着道浪花撞开门的图案,“是再远的浪,也能敲响家门口的门环。”

第一记鼓槌落在老巷门环上时,所有的浪花突然静止了半秒,然后齐声应和,在青石板上漫出串湿漉漉的鼓点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eadfg-44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