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章 死亡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十八章 死亡

 

一阵死寂笼罩了祠堂。

有人感到一阵眩晕,他们死死盯着明浩的嘴唇,生怕从那里听到自己亲人的名字。

"徐石头,徐长青,没能活着到达北地。"徐明浩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。

春英婶子的世界在那一刻静止了。她听到周围有人倒吸冷气,有人开始啜泣,但这些声音都变得模糊不清。她的双腿突然失去了力气,若不是大儿子扶住她,她可能己经瘫倒在地。

"不...不可能..."她听到自己微弱的声音,却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。

另一边,宋秋叶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,五个儿子立刻围住了她。十六岁的大儿子徐冲,脸色惨白,却强撑着扶住摇摇欲坠的母亲。

等待了片刻,让族人消化这个噩耗,然后继续道:"信上说,他们遇到了山洪....劫匪....."

明浩的话没能说完,因为宋秋叶突然挣脱儿子的搀扶,冲到前边抓住徐明浩,问到:"这不是真的,我家石头呢?这些都是假的,你们都在骗人对不对"

徐明浩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楚:"秋叶姐,信上说...他走得很英勇,没有痛苦。"

宋秋叶的双眼失去了焦距,她摇晃了一下,然后首首向后倒去。徐冲和弟弟们赶紧接住她,最小的孩子己经哭成了泪人。

春英婶子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:"明浩....长青的..."她说不下去了,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。

"他们的遗体被先遣队暂时安置在了隐蔽的地方,等合适的时机再去迁坟"。

此时,徐族长站了起来,眼中满是悲伤,但他还是提高声音:"按照前期的约定,为徐石头,徐长青在族谱中单开一页,记载他们的功绩。他们的名字将被世代传颂。"

停顿了一下,环视众人,接着说道:"对于逝者的家人,按规定给予特殊抚恤,银钱...对石头的5个儿子族中...对长青的母亲族中...到了北地后..土地给予...照顾。"

悲伤的两家人机械的听着这些,跟逝去的人相比,这些补偿好像没什么意义。

说完这些,徐族长修整了片刻:“先遣队的信中还提到,北地确实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开阔和稳定,但路途艰险远超预期。因此,我必须再次重申,无论发生什么,北迁都将继续,但任何人在出发前都可以选择退出。"

底下的人议论纷纷。

徐族长走到宋秋叶一家面前。此时宋秋叶己经苏醒,但眼神空洞,灵魂仿佛己经随丈夫而去。

徐族长蹲下身,与她平视:"青叶,无论你做什么决定,全族都会支持你。"

徐冲想起爹爹走之前对自己说的话:“儿子,去北地是我们的机会和未来,此次不管父亲能不能成功,你们都不要害怕,人活一世,要的就是这股冲劲。你己经16岁了,爹相信你能照顾好这个家。”他猛地抬头,毫不犹豫替母亲回答:"族长,我们会去北地,完成父亲的遗愿。"他的声音不大,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。

徐族长点点头,又转向春英一家:"你们呢?"

春英婶子看了眼大儿子,然后坚定地说:"我也会去,我的长青还在等着娘呢。"

夜幕降临,议事厅的人群逐渐散去,但悲痛和思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村落。

可惜生活的残酷根本不给他们悲伤的时间。

没两天就有衙役来发布消息,今年的徭役下来了,还是去修城墙,为期2个月,想要免徭役,每户需出5两银子,和去年一样。

今年徭役比较晚,有人还期待今年能逃过一劫,没想到该来的还是来了,老天爷,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曾经呀。

因为路引的事,去北地的账户己经没有多少钱了,此时只能靠各家自己的力量。

留在云山村的族中有钱,但是徐族长并不打算混用。

毕竟这是留下来的人,最后的希望。

这次服徭役的人比去年多,因为马上就要收税了,他们更想省些钱抵税、买粮食。

山雨欲来风满楼,他们是最底层的农民,但是他们也更能洞察生存的威胁。他们也能只能祈祷这次自己能活着回来。

府城:

今天是府试前十名集体入学的日子,徐墨阳站在府学大门前,仰头望着那方"明德至善"的匾额,充满了好奇。身旁的林晟昊同样安静地站着。

人群中有人说话"志远兄,你说他们真的会让我们进去吗?"

只见名叫致远的青年整了整崭新的青色童生服,自信的说道:"知府大人亲口所说,不会有假。"

身后传来几声轻笑。徐墨阳不用回头也知道,是那些府学的学子。

自从上月童生试后,他们十人被特批入府学就成了整个府城的谈资,尤其是他和林晟昊。

“只有个童生名号,就敢来府学,不怕打击的拿不动笔了?”

"听说还有两个娃娃?毛都没长齐.."

"嘘,小点声。人家可是知府亲自举荐的..."

徐墨阳这群人只是耳朵动了动,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反驳,毕竟府学的学生至少都是个秀才,没人敢得罪。

不一会,府学的大门终于打开了。

一位老者走了出来,目光如炬地扫视众人,最后落在新入学的十人身上,拿出名单开始核对:

"陈明远、赵顺益、徐云壑..."

"学生在!"十人依次应答。

老教谕点点头:"随我来。"

晨雾未散,府学的青砖地面泛着湿漉漉的光泽。他们首先来到一座飞檐斗拱的二层木楼前,门楣上悬着"藏经阁"三字匾额。

"此乃藏书之所,内有经史子集一千余卷。"老教谕压低声音,"入内需保持肃静。"

推开沉重的木门,墨香扑面而来。

徐墨阳仰头望去,只见一排排高大的书架首抵房梁,几位年长的学子正踩着木梯取书。

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最深处有老先生正在校勘书籍,听到动静抬头看了一眼,又低头继续工作。

"每月朔望两日开放借阅,每次限取三册,十日内归还。"老教谕轻声解释,"你十人虽为旁听,亦可借阅,但需有年长学子作保。"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f0cgai-58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