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绪七年(即公元1881年),慈安太后崩逝,慈禧太后一人垂帘,山东枣庄整个春天降雨稀少,仲先生不得已留在二郎神庙村,帮趁着三狗母子度过这个春天。他本准备在夏天给左大人写一封信,但是这封信还没来得及发出,他就收到了左大人连续三个月请病假,无法在军机处行走的消息了。短短几个月的光景,曾经那个威震西北、力抗沙俄、戎马一生的老将左宗棠,还是被排挤出权力的中心了。夏天的时候,圣旨已经下达,左大人调离军机处,外放东南任两江总督。
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
朕惟治国之道,重在用人。左宗棠才兼文武,功著边疆,昔平定西北,收复新疆,勋劳卓著,朕深嘉之。然福建地处东南,海疆要冲,事务繁剧,非才略出众者不能胜任。兹特调左宗棠为两江总督,总揽军政,绥靖地方,整饬海防,以固国本。
卿其勉励夙夜,勤勉职守,勿负朕之厚望。钦此。
左大人收到圣旨,长叹一声,终究还是离开了北京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。他本以为,来到北京,进了军机处,就可以时时面见皇帝,他想着皇帝陛下年轻气盛,自然有一扫前耻重振雄风的气魄。可他刚入朝廷,眼前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都令他无奈。年轻的皇帝只是摆在台面上的傀儡,两宫太后垂帘听政,朝廷的一切事情都要幕后之人做主。慈安太后身体欠佳,小皇帝又没有实权,整个大清的权力这就集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。左大人本想着,慈禧太后在西征之时,是十分支持他的,想必回了朝堂,自已也能在这位太后跟前说上话。在回京的路上,左大人也明白朝廷万万不敢对沙俄动兵,可他万万没想到,所谓的回京高升,就是把左大人这把中华利剑束之高阁。练兵、修治河道、加征烟税这是左大人回京之后做的事,他也尽职尽心的做了,可他想做的是收复失地重振国威。
恭亲王奕訢此时是总理府大臣,也是皇室里最有权威的宗亲。他自辛酉年上台之后,一直坚持变法维新。清流派在背后称呼他为“鬼子六”,因为他们并不认可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这一主张,他们认为现在大清的衰败完全就是不尊古制,不读圣贤书,因此他们也看不起没有功名出身的左大人。
议政王虽然在外交方面屡有建树,但正是这种行为,使得太后猜忌他是否同列强走得太近,是否得到了列强的默许与支持。太后为了所谓的“制衡”,多次罢免恭亲王的官职。即便如此,他仍旧是朝堂之中最重要的皇室代表。恭亲王本人还是坚持以外交手段解决大清与列强的纷争,因此他并不支持左大人的以武力收复失地的主张。
另一位和左大人对着干的也是重量级,正是同为维新派中坚力量的李鸿章李大人。
(http://www.wxgxsw.com/book/ichcff-94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