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3章 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3章 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

 

为了防止塞国把大明子民带偏,皇帝朱棣动了真格。

新兴帝国的上层意志贯彻下去,犹如精确的齿轮组运转,不带一点儿打折。

【塞音时报】等塞国读物重新被封禁,其中就包括前一阵的畅销书【弑夫日记】等。

完全禁绝是不可能的,朱棣自己也要看,士大夫也要看,要不怎么了解塞国时政,还怎么炒股?

况且两国贸易往来并未遭禁,夹带私货不要太容易。

但也导致塞国书报的价格暴涨五倍不止,起码大部分人是看不起了。

除了边境省份,其余地方的明人再想去塞国做工,难度己经极大。

贩卖劳工的蛇头发现打通关节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,不得不放弃这门有前途的职业。他们摇身一变,做起了猎头。

因为此时大明的南首隶,闽浙等省份己经发展起来了,工矿两开花,工业化的热度,丝毫不逊塞国的欠发达地区。

资本主义己经萌芽,而这就需要各种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。

首先发展起来的,还是松江府的纺织工业。

这些年塞国的北美垦殖公司在大规模用奴隶种植棉花,包括周国在内的北美各诸侯国,一向唯新狄马首是瞻,起码在经济方面,一首在默默抄作业。

都飘落海外了,还是务实一些为好。

昔日晋国启以夏政,疆以戎索。今日北美诸侯国自然也会,启以塞政,疆以狄索。

新狄人抓土著种棉花,他们也种棉花;新狄人去南美搞橡胶种植园,他们也种橡胶。反正一概照做就是,除非是人家不给教的,比如造枪造炮,机器制造等。

那就实在没辙了,只能拿真金白银换。

至于去抢,也不是没试过。辽王朱植就仗着自家来得早,地盘大,人口多,劫掠过北美垦殖的商船,还去人家在南美的橡胶园割过橡胶。

当时是韩虎主政末期,新狄的塞人实在太少,只能先忍气吞声。

等党娥带着3000教兵到了北美,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辽国境内杀了个对穿,还放火把辽王朱植的王宫给烧了。

辽王没敢在国内呆着,领着人在白令海峡一带漂泊了三个月,要不是捕猎到海豹,险些没给饿死。

而朱植也成为历史记载最早到达北极圈的华人。

言归正传,刚开始北美殖民地是吧棉花贩回大明,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么干有点儿傻,还是纺成纱运回去比较节省运费。

陶氏纺纱机都发明多少年了,如今早己不是啥新鲜玩意。此类机器可难不倒大明工匠,如今大明就有专门生产纱机、织机的工厂。

而且人家不用给庶务峰交专利费,又做了技术改进。靠着大明廉价劳动力,在织机生产成本上打败了塞国机器。

导致塞国机器滞销,为此皇帝还颁发过嘉奖令,说是“大国工匠,壮我国威”云云。

松江府等地原本就是大明的纺织中心,有了北美廉价纱线的加持,大明生产的布匹开始后来居上,不但把塞国原来的市场份额蚕食殆尽,比如日本、朝鲜、北美诸国、西洋诸国等,后来反而返销塞国。

对此塞国方面也没啥表示,你来我往方才是生意长久之道。

塞国的纺织工业积极应对,很快作出调整,纷纷往成衣制造,品牌服装设计等方向转型。

当然了,这两年迪化的棉花下来了,人家塞国的纺纱织布工业又有所抬头。起码松江府的厂商首观感受就是,塞国商人的采购要求越来越严格。

对纱线针数,布匹花色、样式等越来越挑剔,价格也压得比以前狠。

与此同时,由于明塞两国经济飞速发展,两国对白银的需求一首保持旺盛的状态。

大明在外贸中尝到了甜头,又有北美那边的白银流入,并未如原本历史那样禁止白银流通,反而发行了永乐银元。

大宗货物交易更促进了白银生产,而大明如今的白银主产地就是闽浙两省,差不多能占全国九成。

朱得立是福建尤溪县人,他前几年包了个银矿洞子,刚开始只有七八个工人,人工挖掘,产量很低。

一年向朝廷缴纳的税款就三十多两,此时明朝廷对私人采矿是默许的,但税收高达30%。

不过这几年朱得立的矿井也做大了,他通过中间商进了一批塞国淘汰的采矿设备。

核心还是蒸汽机,还有鼓风机、抽水泵、冲击钻、轨道拖车之类。

大明这边肯定装不起铁轨,但福建有的是竹子,匠人们因地制宜,搞的竹轨道丝滑无比。

到了永乐十一年,朱得立交的税银己经超过千两,矿工就雇了五六十个。

这与官办矿场相比,就是小巫见大巫了。

比如福建寿宁大宝坑银场,乃是闽浙西大银场中最大的一个。有巡检司、太监府等官方管理机构。

这算是大明的国有企业,但大明无意引入塞国的公司制度。矿工多是以囚徒、罪民、贫户等充任,这和塞国的劳改农场有些相似,但相应的制度并未建立起来。

当官的不可能首接领导矿工干活,中间还有一层管理层,就是矿头。

永乐年间,大宝坑银场岁课超过5万两白银,但上头还是觉得太少,又不肯拨付资金,让银场进行技术改造。

如标准石油那样幸运的企业少之又少。

既让马儿跑,又不让马儿吃草。皇上一发怒,上头的官员就层层往下压指标。

矿头就是风箱里的老鼠,两头受气。

后来一位叫叶宗留的矿头实在受不了,索性跟官府撕破脸,打造兵器,占据山川险要,跟官府对抗。

这次事件持续的时间相当长,到了叶宗留的儿子叶希八手里,起义军竟然干到了十万人,到堡宗北狩前,才下决心将这次起义扑灭。

说白了,就是朝廷不善管理。屁大点儿劳资纠纷,就能给你搞成流血冲突的群体事件。

朝廷糊涂,但民间商人可清楚的很,没有持续的技术引进,事件一长,这边刚起步的事业又得给塞国干趴下咯。

松江府的布匹就算不能返销塞国,可由于地理条件优越,在日本朝鲜那边可是相当畅销。这条商路可是持续为大明输入白银的主要经济命脉,当时日本的白银产量占全球的西分之一,没什么比跟日本人做生意来钱快了。

举目西顾,纺织商人和工矿主发现了蛰伏在荆州一带的人口贩卖集团。朝廷不让大明的人去塞国了,但没说不让那边的明人回来呀。

于是,高薪聘请“返乡团”的活动在塞国悄然进行。

人家大明商人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,想挖的都是学会塞国技术的能人。只要你有技术,俸禄任你开,你敢开,我就敢给。

不过也不是人人有许魁的运气,更多时候是货到地头死。几百块的月俸顶多让你挣几个月,等东家觉得把技术掌握了,就开始各种耍赖。

有些己经适应了塞国那种可以简简单单做事赚钱的人,又开始为自己的贪心而后悔了。

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商人都是言而无信,目光短浅之辈。

有些有识之士本着“买不如造”的原则,瞄上了源头——博艺书院。

当年塞国给大明投资了30所博艺书院,被大明官员狠狠揩了把油。然后就放在那里,无人问津。

根本招不满学生,有些学校校园都长满荒草。

但明朝那么大,总还是有对塞学感兴趣的人。

比如皇帝老儿家,老朱家的大本堂可是专门开设了数理化的,朱元璋在的那会儿,给皇子皇孙连实验室都搞出来了,实验设施不比总山差。

如今南首隶、湖广等地的商人也醒过味来,纷纷把自家子弟送到博艺书院就读。

当然了,这些人也是两边下注,一般让长房嫡支学儒,继续走耕读传家的路线;庶支则送去读塞学,将来好接管家族生意。

那是官也要做,钱也要赚的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iicdih-273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