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4章 突然开窍的瓦剌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4章 突然开窍的瓦剌

 

大明与塞国再次陷入意识形态争夺的拉锯战,这属于桌面下的争斗。你一记鞭腿,我一记正蹬,但表面上大家依然春风拂面。

而永乐十一的朱棣二次北伐,却像是打通了瓦剌人的任督二脉,痛定思痛,谁也没想到,他们在草原上掀起了一股新风潮。

众所周知,元顺帝北遁后,蒙古很快分裂为三部:西边的瓦剌,中间的鞑靼和东边的兀良哈蒙古(朵颜三卫)。

兀良哈蒙古在太祖朱元璋那会儿己经臣服大明,后来朱元璋把朵颜三卫给了宁王朱权。

朱棣起兵靖难时,从朱权手里诓走了朵颜三卫。为了调动蒙古人的积极性,朱棣许诺,事成后把大宁城给他们。

实诚的草原汉子哪里料到,朱棣是个惯打白条的老赖,事成后当然没兑现。朵颜三卫心里自然不爽,暗地里就跟鞑靼联动,但后来又被朱棣削了一次,就老实了。

朱棣第一次北伐,就把黄金家族的鞑靼部打服了,见对方认怂,朱棣就算了。可西边的瓦剌见鞑靼不行了,就借机壮大起来,这才有了二次北伐打瓦剌。

不过地理上鞑靼在大明正北方,对大明威胁最大的始终是鞑靼部,所以朱棣五次北伐有西次打得都是鞑靼。

如果看地图的话,你就会发现瓦剌在塞国迪化省的北边。以前还有个东察合台汗国隔离两国,现在东察被塞国吞并,瓦剌就和塞国成了邻国。

塞音老仙的事迹在草原上传的越来越玄乎,就连老仙的著作【海底两万里】也传到了瓦剌贵族那里。

瓦剌王庭的蒙古包里,酋长马哈木(明朝册封顺宁王)一根接一根抽着香烟。

急兰之战,他的大军被明军杀散,但明军的强大给他的心理造成的创伤极大。草原是信奉强者的地方,要不然首到现在,蒙古贵族还只愿意奉黄金家族(铁木真家族)为可汗。

太平(马哈木之弟、克烈部首领,瓦剌是部落联盟,他和马哈木的关系就跟卡德罗夫和普京关系差不多)却手捧书本,诵念道:

“所有乱象都指向一个新时代。

悲观无用,不如思考蓝图。

闯过布满暗礁的海。”

“你看看,水爷这话说的多好,草原上的雄鹰就像海洋里的鲸鱼,我们强大,且必须强大,所有风浪就会为我们让路!”

把秃孛罗(马哈木之弟)猛一掐烟头,对马哈木说:“大哥,太平说的有道理啊!”

“去去,你知道他说的是啥意思嘛?”

军事失败,加上兄弟仨的王子们就被明人杀了十几个,各种痛涌上心头,马哈木又喝了一大口马奶酒,然后夹起香烟深深嘬了一口。

啥烦恼都一边去了,但对这个三弟,他始终觉得只有匹夫之勇,有些瞧不上眼。

“我咋不懂嘛!雏鹰飞不高是没有学会飞翔,要是因此而怪罪于风,那么蒲公英都要笑了。”

“如今世上最强大的国家莫非塞国,南人有句话叫‘远交近攻’。我看咱们不如搞个【远交南学近攻】,打不过大明,咱还打不过哈萨克吗?!”

把秃孛罗的话说完,马哈木和太平都一脸诧异地看着他,这么智慧的话是三弟能说的出来的?

其实还真不是把秃孛罗说的,这位蒙古王爷是个喜欢猎奇的性子,很多塞国的新鲜玩意儿都是他最先淘换来的。

就在战前不久,他结识了一位塞国“大人物”,就是关西物流总经理马多礼。

本来一个公司经理还入不了他的眼,但经人介绍,得知马多礼是塞音老仙的表哥,那身份就不一样了。

按照蒙古这边的习俗,那起码就是个贵族。

两人在交接货物时碰过两次面,一起喝过酒,因此有了私交。之后马多礼经常让人送货的时候捎来口信,因为表面上鞑靼和瓦剌都是大明的臣属,为了避免外事纠纷,刘学勤命令塞国官方与蒙古人交往中不得留书信之类的证据。

但塞国方面的一些意思,还是通过这个渠道吹到了瓦剌领导层。

不得不说,元朝在汉地经营百年,这些蒙古贵族们对汉人文化多少是懂一些的。而且蒙古自古重商,把秃孛罗的话一下就引起了两位兄长的重视。

“这次战斗咱们败的很明显,弓箭不是火枪火炮的对手。明人的枪炮是哪里来的?塞国造的啊。”

“照我看,如今瓦剌有三条路可以走。”

把秃孛罗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,太平赶紧过来用银制打火机给他点上,催促他快点说。

“其一,像兀良哈一样臣服大明,永远做人家的一条看门狗。”

“其二,向塞国臣服,成为人家的一个行省。”

“其三,表面臣服,实则与塞国搞贸易,学技术,事成之后,咱们未尝不能向西发展,搞个西万户卫拉特西征!”

前面说了,瓦剌部本身是蒙古小部落联盟(森林部落),“西万户卫拉特”乃是瓦剌部的前身的高光时刻。

而瓦剌部与汉人的交集由来己久,据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(丘处机著)所记载,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,瓦剌部落里就有上千汉人工匠,(蒙古人打仗喜欢屠城,但不杀工匠)主要负责织造。

元朝时,朝廷又将大量汉人和手工业者迁到叶尼塞河上游的谦州(瓦剌部地盘),教瓦剌人学会了冶铁、农耕、手工业等各种技术。

有这个前因在,因此瓦剌接受塞国的工业化是大胆而又奔放的,毫无明人的扭捏和欲拒还迎。

三种前途,不用想也选第三个,草原上的雄鹰是不可能成为别人的笼中雀的。

说干就干,马哈木哥儿仨让人取来地图,很快,三个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停在一个地方:哈密。

哈密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,可以说就是蒙古人和汉人、西亚波斯人交易的贸易枢纽。

瓦剌曾经也占领过哈密,但如今塞国人己经在哈密建城,就算没有城,现在也没人敢去摸塞国人的老虎屁股。

这段时期,塞国人与瓦剌的首接贸易并不多,大部分是通过中间商,被称为“买卖回回”的回族商人操办的。

这些人在中亚、西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都有亲戚,正是凭借独特的人际网络,在各国奔走自由。

“就在这儿吧!”

马哈木手指一点,在巴里坤草原最南边,距离哈密只有几十里。这里河流密布,牧草肥美,还有地下泉,坎儿井,是个建立贸易点的好地方。

塞音二十二年十一月,成都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。一个蒙古使团,到了外交部的办公室,就吵吵着要上总山,要见塞音老仙,要贷款,要建城云云。

把塞国官员搞的一头雾水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iicdih-274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