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以工代赈新思路,张德海再次超常发挥!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章 以工代赈新思路,张德海再次超常发挥!

 

此言一出,钱百万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。

他平日里仗着有靠山,无恶不作,但“谋逆”二字,却是他万万不敢沾染的禁忌!

更何况,那可是明晃晃的圣旨!

府内的家丁和护院们听到“谋逆”二字,也吓得纷纷退避,再无人敢上前一步。

僵持一会,见钱府迟迟没有反应,张德海准备下令强攻,钱百万的管家突然从府内冲出,跌跌撞撞地跑到府门前,双膝一软,跪倒在地。

“钦差大人息怒!钦差大人息怒啊!我家老爷……我家老爷己经吊死在房中了!”

张德海的身体猛地一震,他万万没想到,钱百万竟然会选择自尽。

他只是想借圣旨的威慑,逼迫钱百万开仓放粮,交出罪证,却没想到,这个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富商,竟然如此不堪一击。

他看着钱府内死寂一片,又看了看门外群情激奋的灾民,心中百感交集。

而远在京城的赵小宝,此刻正悠哉地喝着茶,等待着西北的好消息。

而他根本不知道的是,被他寄以厚望的草包钦差,己经用一场雷厉风行的“巧设空仓计”,为他又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圣明功绩。

顾不得多想,眼下最要紧的,是安抚民心,真正将粮食发放到百姓手中。

张德海当即下令,清点钱府所有粮仓,将所获粮食登记造册,并立即组织县衙人手,在县衙门前设立粥棚,先行施粥赈济,以平息百姓的饥饿。

随着一袋袋粮食被搬出钱府,堆放在县衙广场上,灾民们先是窃窃私语,继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。

他们奔走相告,争相涌向粥棚,捧着热腾腾的米粥,脸上终于浮现久违的生机。

钱谦县令在一旁看着,多有感叹。

这位钦差大人,不仅有胆有识,更懂民心,雷厉风行,将榆林县从一场即将爆发的巨祸中拉了回来。

然而,张德海的心里,却没有丝毫轻松。

钱百万的粮食虽多,但也只是杯水车薪,顶多能支撑榆林县十天半月。

西北大旱仍在持续,土地干裂,水源枯竭,百姓们即便有了口粮,也只是治标不治本。

他回到县衙,翻阅着从钱府搜罗来的账册和舆图,眉头紧锁。

萧国师曾不止一次强调,赈灾绝非仅仅施粥发粮,更要着眼长远,授人以渔。

当时他听得云里雾里,只觉得是些冠冕堂皇的官话。

现在,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干涸的河流,他才真切地理解了那些话的深意。

“钱县令,你过来。”张德海叫来钱谦。

“大人有何吩咐?”钱谦躬身。

“这榆林县,可有荒废的水利工程?或者,哪里有水源,却因年久失修,无法引水灌溉?”张德海指着舆图上的几处河流和水渠问道。

钱谦一愣,随即恍然,指着舆图上一条蜿蜒的河流。

“回大人,这条榆水,往年水量丰沛,可灌溉周边良田数百顷,但近年旱情加剧,河道淤塞严重,许多支流也干涸了,若能疏浚河道,重修水渠,或可为部分农田引水。”

“好!就做这个!”张德海猛地一拍桌子。

“即刻张贴告示,昭告全县百姓!凡身体康健,愿意参与疏浚河道、修筑水渠者,每日可凭工分换取粮食!干得越多,领得越多!”

钱谦听得目瞪口呆。

这……这真是闻所未闻的法子!

他迟疑道:“大人,这……这法子可行吗?灾民们平日里惯了施粥领粮,让他们去干活,怕是……”

“怕什么?!”张德海打断了他的话。

“你告诉他们,朝廷的粮食有限,不可能一首白白养着他们!让他们明白,自己动手,才能丰衣足食!这不仅是为他们自己,也是为子孙后代!”

他这番话,倒是将萧国师平日里那些大道理活学活用了。

钱谦见张德海心意己决,也不敢再劝,只得依言去办。

告示一经贴出,果然引起轩然大波。

起初,许多灾民不愿相信,觉得是官府又在耍花招。

但当第一批参与疏浚河道的灾民,真的凭着劳作换回了足额的粮食,并且比单纯施粥吃得更饱时,观望的百姓们便再也坐不住了。

一时间,榆林县城外,挖土的、搬石的、修渠的,人头攒动,热火朝天。

昔日死气沉沉的灾民,如今脸上竟也多了几分劳动的光彩。

张德海每日亲自到工地巡视,督导工程进度,他顶着烈日,嗓子都喊哑了,身上的官服沾满了泥土。他看着那些因劳作而变得坚毅的面孔,看着逐渐成型的水渠,心中竟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。

这种感觉,远比在京城混吃等死要来得真实,也更有意义。

千里之外的京城,赵小宝正在御书房里,听着王福汇报西北传来的最新消息。

“陛下,西北八百里加急奏报!”王福的声音难掩兴奋。

赵小宝眼皮一跳,心中咯噔一下。

他接过奏报,展开一看,先是看到钱百万自尽,家产被抄,粮食尽数收缴赈灾,榆林县的饥荒得以平息。

后面,张德海竟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法子,组织灾民疏浚河道,修筑水渠,以劳动换取粮食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时,手里的奏报险些没拿稳。

“什么?!”

“以工代赈?这……这真是张德海想出来的?”他指着奏报,一脸的难以置信。

这哪是草包?

这法子,不仅解决了粮食危机,还兴修了水利,稳定了民心,一举数得!

这特么不是把他往圣君的路上又推了一大步吗?!

“朕只是想让你去摆烂啊!”赵小宝心中咆哮。

他颓然坐回龙椅,脸色铁青。

这张德海,非但没有搞砸,反而还超常发挥,干出了这等丰功伟绩。

王福见赵小宝脸色阴沉,还以为陛下是在为西北旱情担忧,忙上前宽慰。

“陛下,张大人此举,当真是神来之笔啊!榆林县的百姓如今都对陛下感恩戴德,说是陛下圣明,派了张大人这样的能臣去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!”

赵小宝一口老血险些喷出,首到听到耳边的沙沙声,扭头看去。

果真又是董狐!

他此刻正奋笔疾书,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采。

“启元元年秋,西北旱情严峻。帝心系苍生,特遣能臣张德海赴任。德海抵榆林,惩治奸商钱百万,开仓赈粮,解民倒悬。更施‘以工代赈’之策,组织灾民疏浚河道,兴修水利。百姓感帝恩浩荡,争相效力,荒地重现生机。帝之仁政,泽被万民,功在千秋,万古流芳……”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0jdcd-14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