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人们是最先感受到春江水暖的一批人。
以往层层叠叠的苛捐杂税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简便的低税率。
京城绸缎庄的王掌柜,年前还在为高额税负和打点各路神仙而愁眉不展,如今却乐呵呵地看着自家店铺门口排起的长龙,新招的两个伙计手脚麻利,依旧忙不过来。
“这日子,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啊!”王掌柜擦了擦额头的汗,心里对那位年轻的陛下和神机妙算的国师充满了感激。
经营成本的大幅降低,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和贸易规模。
一时间,无论是京畿之地的老字号,还是边陲小镇的新兴商铺,都开始积极备货,拓展销路。
原本因为担心风险而犹豫不决的跨区域长途贩运,也因为关卡的疏通和税负的减轻而变得活跃起来,南方的茶叶丝绸,北地的皮毛药材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流通起来。
手工业者们惊喜地发现,来自各地的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。
城南的张铁匠,以前守着个小铺子,勉强糊口,如今他的铁匠铺子扩大了三倍,炉火昼夜不熄,打造的农具和新式生活用具供不应求。
官府不仅不再随意摊派,反而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,鼓励他们改进工艺,扩大生产。
一些拥有独门绝技的匠人,甚至得到了官方的认证和资金支持,纷纷开设了更大的作坊,招收学徒,传承技艺。
而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们,感受到的幸福则更为首接。
“今年的皇粮,交得可真轻松!”刚从县衙缴纳完减半农税的李老汉,摸着怀里沉甸甸的铜钱,笑得合不拢嘴。
“剩下的粮食,足够一家老小吃到明年,还能余下不少卖给镇上的粮商,给孙儿扯几尺新布做衣裳!”
农税的大幅减免,让他们在缴纳皇粮之后,有了更多的余粮可以支配。
同时,由于商业的繁荣,他们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养殖的禽畜,也有了更广阔的销路和更好的价钱。
许多偏远地区的特色农产品,如山里的野菌、河里的鲜鱼,也通过新兴的商路,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,换回了他们急需的盐巴、铁器等生产生活物资。
短短几个月内,大魏国内的市场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。
城镇里,商铺林立,人流如织,孩童的嬉闹声、货郎的叫卖声、茶馆里说书先生的惊堂木声此起彼伏;乡村间,田野里麦浪翻滚,稻香扑鼻,农人们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。
百业兴旺,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许多原本游手好闲的贫民和失去土地的流民,也找到了赖以生存的活计,街头巷尾的争吵斗殴都少了不少。
百姓的生活水平肉眼可见地提高,家家户户的米袋子满了,菜篮子丰盛了,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添了新的。
社会整体的幸福指数,如同初春的柳芽一般,节节攀升。
街头巷尾,茶余饭后,人们谈论最多的,便是当今圣上和国师的英明神武,以及这突如其来的好日子。
“咱们陛下,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,专门来搭救咱们这些苦哈哈的!”
“可不是嘛!还有萧国师,有他在辅佐,乃咱大魏之福。”
各地官府,在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清晰的激励机制下,也一改往日拖沓推诿的作风,工作热情空前高涨。
他们积极疏通河道,修建道路,维护市场秩序,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。
一些有能力的官员,甚至主动作为,结合本地特色,推出了更细致的惠民富商举措,力求在这一轮“大魏经济内循环”的浪潮中,做出亮眼的政绩,好让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陛下的嘉奖名单上。
启元二年的大魏,仿佛一夜之间被按下了快进键,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种积极向上、欣欣向荣的氛围之中。
国库的账面上,虽然各项税率降低了,但由于经济总量的急速扩张和交易频次的指数级增长,实际收上来的税款,在经历了最初短暂的平缓期后,竟然开始稳步回升,甚至隐隐有超越减税前的势头!
户部尚书何永,如今每日看着户部汇总上来的各项数据,以及各地呈报上来的万民伞、感恩碑的奏报,笑得合不拢嘴,走路都带着风,常常在私下里对同僚感慨。
“老夫为官数十年,从未见过如此盛世气象!陛下与国师,真乃天降圣贤,佑我大魏啊!想当初陛下提出税赋减半,老夫还以为天要塌了,真是鼠目寸光,险些误了陛下的大计!”
然而,大魏王朝这边的热火朝天、日新月异,却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块巨石,在周边国家中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北方的瀚月王朝,那位雄才大略的图格亲王,在收到关于大魏一系列新政及其惊人效果的详细密报后,久久不语。
他着手中的狼头金杯,深邃的眼神中闪烁着警惕与沉思。
密探的报告中,大魏的市集繁华得如同传说中的天宫,百姓安居乐业,军队士气高昂,这与他印象中那个虽然庞大但略显臃肿的大魏截然不同。
“减税,竟能强国至此?”图格亲王喃喃自语,眉头紧锁。
大魏的突然强势崛起,己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,这头原本以为只是睡醒了的雄狮,如今看来,竟是要一飞冲天变成巨龙。
至于大魏周边其他一些原本就实力较弱的小国或部落势力,在亲眼见证了大魏这番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后,更是从最初的观望、怀疑,转为了深深的敬畏与羡慕。
一些有远见的部族首领,甚至己经开始派遣使者,带着厚礼,前往大魏京城,学习取经,表达臣服之意,希望能从大魏的繁荣中分一杯羹,或者至少学到让自家部族过上好日子的方法。整个天下,似乎都在因为大魏的这场深刻变革而悄然改变着格局。
赵小宝坐在御书房里,批阅着各地呈上来的、充满了溢美之词的奏折,看着户部那份日益丰盈、甚至隐隐有赶超他“败家”前趋势的国库账目,只觉得一阵阵地头晕目眩,胸闷气短。
他拿起一本奏折,上面是一个边陲小县的县令,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当地百姓如何因为陛下的仁政,家家有余粮,夜不闭户,甚至还自发集资为陛下修建了生祠!
赵小宝手一抖,奏折掉在了地上。
国泰民安,百业兴旺,万民称颂,西夷宾服……这些本该是明君圣主梦寐以求的治世景象,此刻在赵小宝眼中,只觉得难受。
“我的国库啊!你怎么就空不了呢!不空你让我怎么败家啊!”
“我的昏君大业啊!你怎么就离我越来越远了呢!朕不就是想当个小小的昏君吗?为什么这么难!”
“这日子……真他娘的没法过了!”
朕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当个昏君,享受一下腐败堕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特权生活,怎么就这么难啊!
赵小宝的目光,绝望地扫过御案上那些歌功颂德的奏章,最终落在了墙角那几本被他翻烂了的《历代昏君败国录》、《亡国君主记》上。
他猛地站起身,冲过去拿起一本《败国录》,胡乱翻着。
难道……朕真的没有当昏君的天赋?
不!朕不信!
朕赵小宝,穿越过来就是为了当昏君的!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0jdcd-29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