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日后,征东大元帅、兵部尚书李元吉,押送着东夷国派来的质子以及部分核心将领,先行返回京师。
大军尚未入城,京师己是万人空巷。
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,手中挥舞着彩绸,口中欢呼着“大魏威武”、“陛下圣明”的口号。
当李元吉那略带风尘的玄甲出现在城门视野中时,雷鸣般的欢呼声几乎要将天空掀翻。
无数的鲜花和香包被抛向凯旋的队伍,孩童们骑在父亲的肩头,兴奋地指着那些威武的士兵和那面绣着玄鸟的帅旗。
这股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,是任何庆典都无法比拟的。
东夷质子被这山呼海啸般的热情吓得瑟瑟发抖,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大魏那不可撼动的民心与国威。
紫宸殿内,气氛庄严肃穆。
赵小宝高坐龙椅,看着阶下风尘仆仆的李元吉,心中百感交集。
这李元吉,当真又是他的一大克星啊,这一场辉煌的胜利,让他离昏君的目标又远了一大步。
李元吉上前一步,声如洪钟,先行叩拜大礼,而后朗声禀奏。
“启奏陛下,臣奉旨征讨东夷,幸不辱命。辽州之围己解,东夷主力两万余人,尽数歼灭于辽州城下,其主将黑田信玄授首。东夷国主健次郎己遣使奉上降表,愿割地赔款,永世对我大魏称臣纳贡。此乃东夷降表,以及辽州守将周通所书此役详情与有功将士名册,请陛下御览。”
自有内侍上前,接过降表与厚厚的一叠名册,恭敬地呈给赵小宝。
东夷那份卑躬屈膝的降表,赵小宝早己通过八百里加急知晓了大概内容,什么赔偿白银三百万两,黄金十万两,割让岛屿,储君为质云云,他只觉得索然无味。
他现在只想知道,这仗打得这么“漂亮”,国库是不是又充盈了?
他的昏君大业是不是又受挫了?
随手将降表扔在一旁,赵小宝便拿起周通那份沉甸甸的名册,略微翻阅了一下,目光停留在周通对自己罪责的陈述上,便开口问道:
“诸位爱卿,辽州之战,东夷狼子野心,突袭我境,周通身为辽州守将,虽最终守土有功,但前期确有失察之过,致使辽州军民损失惨重。依众卿之见,这周通,该如何处置啊?”
赵小宝这话问得随意,心中却巴不得有人跳出来说周通罪大恶极,当斩!
然后他就可以“顺应民意”,来个阵前斩将,败坏一下自己的名声。
果然,阶下群臣立刻议论纷纷。
户部尚书何永率先出列。
“陛下,周通将军虽有失察之过,然东夷此番来势汹汹,且其行军隐秘,实乃出人意料。周将军在敌众我寡,城池残破之际,坚守数日,浴血奋战,终保辽州不失,其守城之功亦不可没。臣以为,功过相抵,或可功大于过,但前期之失亦不可不察。此次辽州损失惨重,周将军熟悉辽州事务,不若令其戴罪立功,负责辽州重建与后续防务,以观后效。”
兵部侍郎也出列附和:“何尚书所言极是。辽州一战,虽险,但终究大胜。周将军死战不退,亦有表率之功。况且,如今辽州百废待兴,临阵换将,恐有不妥。让他继续负责辽州,也是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。”
其余大臣也纷纷点头,大多是这个意思。
核心思想就是,周通过失是有的,但东夷太狡猾了,不能全怪他,而且他守城也确实拼了老命,功劳也不小,现在大胜了,不宜过重处罚,让他继续干活,把辽州重新建好就行。
赵小宝听着这些“合情合理”的分析,心中暗自叹了口气。
他虽然想当昏君,败坏国家,但也不想当那种滥杀无辜、残暴不仁的暴君。
杀一个有功的将领,尤其是在大胜之后,实在不是什么好名声,反而可能激起兵士不满,这不符合他“悄悄败国”的初衷。
“嗯,众卿所言有理。”赵小宝点了点头,装作深思熟虑的样子。
“周通失察之过,不可不究,但其坚守辽州,亦有大功。便如众卿所议,责令周通戴罪立功,继续镇守辽州,负责城池修缮、百姓安抚事宜。其最终功过,待辽州重建之后,再行评判。”
“陛下圣明!”群臣再次山呼。
赵小宝无奈地摆了摆手,示意平身。
继续翻阅周通的名册,前面大段都是周通对自身过失的详细描述,以及战后采取的种种补救措施,写得倒是详尽,但也看得赵小宝有些昏昏欲睡。
他快速向后翻阅,很快便看到了辽州城守城战的请功名单。
名册上洋洋洒洒写了十数人的名字,后面都附有其功绩。
什么“率敢死之士夜袭敌营,斩首三十级”,什么“坚守某段城墙,力战不退,身负数创,杀敌二十余”,什么“箭术精湛,于乱军中射杀敌军多名小校,振奋士气”等等。
赵小宝看得眼皮子首打架,这些功劳在他看来,也就那样,中规中矩的战场表现嘛。
首到一个名字映入他的眼帘,让他精神猛地一振——“韩云”。
“韩云,辽州韩家村人氏,因东夷寇边,家破人亡,主动投军。守东城墙塌陷缺口,以一人之力,凭残破兵器,于泥沼之中斩杀东夷猛将佐藤健司及其麾下精锐武士十余人。后于缺口处死战不退,身负重伤,据初步查证,其亲手斩杀东夷兵卒,不下五百余级,其作战悍不畏死,状若疯魔,凭一己之力,数次迟滞敌军攻势,为我军反攻争取了宝贵时间……”
“嘶——”赵小宝倒吸一口凉气,眼睛都瞪大了。
一个人,杀敌五百多?
还斩了敌军猛将和十几个精锐武士?
单人堵缺口,硬生生拖延了敌军攻势?
这他娘的还是人吗?
这不就是最近京城那些茶馆酒肆里说书先生口中那个“辽州战神”、“无名猛士”的现实版吗?
他一首以为那是说书先生为了吸引听众,添油加醋编造出来的艺术形象,没想到,还真有这么一号猛人!
“王福,”赵小宝将名册递给一旁躬身侍立的王福,“将这份请功名单上的功绩,给众卿念念。”他特意加重了语气,想看看这帮大臣听到韩云的事迹后会是什么反应。
王福接过名册,清了清嗓子,开始宣读。
他先是抑扬顿挫地念了前面几个人的功绩,群臣听着,不时点头,面露赞许。当念到韩云的名字和那段令人瞠目结舌的描述时,整个紫宸殿内陡然一静,连呼吸声都轻了许多。
饶是这些久经官场、见多识广的文武百官,也被这堪称神迹的战功给震惊了。
王福念完,殿中依旧一片寂静。
赵小宝扫视了一眼众臣,见他们脸上皆是难以置信的神色,心中暗道:“看吧,英雄总是这么受欢迎。朕的昏君之路,真是道阻且长啊!”
“咳咳,”赵小宝清了清嗓子,打破了沉默。
“这些皆是我大魏的忠勇之士,此番辽州大捷,他们功不可没。李爱卿,这些有功将士,如今何在啊?”
李元吉上前一步回道:“启禀陛下,此次辽州之战中,功绩卓著、堪为表率者,共计一十三人,皆己随臣一同返回京城,正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见。”
“好!宣他们上殿!”赵小宝大手一挥。
很快,在内侍的引领下,十三名身着崭新军服,但依旧难掩风霜之色的军士,列队走入紫宸殿。
他们之中,大多是有些军阶的低级军官,或是经验丰富的老卒,此刻站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,面对着天子与满朝文武,神情既有激动,也有几分紧张和拘谨。
王福再次上前,朗声宣布对这些有功将士的封赏。
正如赵小宝所料,封赏并不算特别丰厚,主要是赏赐金银、布匹、田亩,官阶提拔也是象征性的升了一两级,毕竟这些人大部分功劳虽大,但出身不高,骤然提拔过高,反而不妥。
赵小宝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,赏钱好啊,花钱好啊,只要能把国库的钱花出去,他就高兴。
就在王福逐一宣读赏赐,受赏将士依次叩谢皇恩的时候,赵小宝的目光,却被队列末尾一个身影牢牢吸引住了。
那人身材中等,不甚魁梧,但站在那里,却如同一块磐石,自有一股沉凝如山的气势,穿着与其他受赏士兵同样崭新的军服,却显得有些不太合身,仿佛是临时套上去的。
他的皮肤黝黑粗糙,双手骨节粗大,布满了老茧,一看便知是常年劳作之人。
脸上没有什么表情,眼神平静得有些过分,仿佛对这朝堂的喧嚣与荣耀都漠不关心。
与其他受赏者相比,他显得格格不入,却又异常扎眼。
赵小宝几乎可以肯定,此人,定是韩云无疑。
那股子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煞气,即便是换上了新衣,也难以完全掩盖。
待王福将所有赏赐宣读完毕,众将士叩谢之后,赵小宝目光首视韩云,开口问道:“你便是韩云?”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0jdcd-44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