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关照升级:温水煮蛙的试探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7章关照升级:温水煮蛙的试探

 

林夏负责的流水线段,因传感器误报或小故障引发的短暂停机,频率似乎“凑巧”地高了起来。陈越处理这些警报时,动作变得格外“精细”和“审慎”。复位重启的按钮,总要在确认无误后,“慎重”地多等上十几秒甚至半分钟才按下。这多出来的短暂真空,对林夏而言如同沙漠甘泉。她能趁机用力甩甩酸胀的胳膊,揉揉干涩的眼睛,甚至靠在旁边的立柱上,走动走动,贪婪地深呼吸几口相对不那么污浊的空气。她将这归功于“设备老化”或“运气好转”,内心对陈工能“快速”解决问题的“技术能力”更添一分信赖。

一天下午,流水线正高速运转,林夏埋头于成堆的零件中。对讲机里突然传出陈越清晰的声音:“质检段林夏,请送一份B线三号机台今日的能耗记录表到中控室来。” 这指令让林夏和旁边的王大姐都愣了一下。送报表?还是能耗记录?这通常是班长或者专门负责数据记录的文员的事,而且很少在高峰期叫人上去。林夏疑惑地看向王大姐。王大姐皱了皱眉,嘟囔一句:“中控室搞什么名堂…” 但还是挥挥手,“去吧去吧,快去快回,这边我帮你盯一下。”

林夏站起身,擦了擦手,走向通往中控室的铁制楼梯。每一步都伴随着心跳的加速。她很少上中控室,那是个代表“技术”和“管理”的地方,与嘈杂的流水线仿佛两个世界。推开那扇厚重的隔音门,一股清凉、安静、带着电子设备特有味道的空气扑面而来,与车间的轰鸣油污形成天壤之别。陈越正坐在控制台前,见她进来,立刻站起身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:“麻烦你跑一趟了,小林。” 他指了指桌上一份打印好的表格,“就这个,放这儿就行。”

林夏放下报表,目光快速扫过那些闪烁的屏幕和复杂的按钮,带着一丝敬畏和好奇。陈越似乎不经意地问:“下面忙吗?”

“还好”林夏如实回答。

“嗯,辛苦了。要不要喝点水?”陈越拿起自己的保温杯示意,又指了指旁边一个干净的纸杯,“这里有杯子。”

“不用了,谢谢陈工。我下去了,王姐还等着。”林夏婉拒,只想赶紧离开这格格不入的安静空间。她转身下楼时,能感觉到陈越的目光一首追随着她的背影。这次“传唤”让她感觉有点奇怪,但想到陈工可能是临时需要人手,而且态度依旧温和,她便将那点疑惑压了下去,只当是一次小小的特殊任务。

在厂内巴士上,陈越的策略变得更加主动。他不再满足于站在林夏附近闲聊,而是利用每一次上车、人群移动的机会,试图“自然”地挤到她身边,形成一种并肩而立的姿态。车厢的摇晃,让两人的手臂不可避免地偶尔触碰。林夏感到不自在,会下意识地向旁边挪动一点,但狭窄的空间往往让她无处可退。她能清晰地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洗衣粉味(不同于车间工友常有的机油味),以及一种属于男性的、温热的气息。这种物理距离的拉近,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侵略性。

林夏那个装着水杯和劳保用品的帆布工具包,成了陈越展现“体贴”的新道具。一次下车时,林夏刚拎起包带,陈越的手己经伸了过来,极其“自然”地接了过去。“看你累了一天,我帮你拿着。”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亲昵,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林夏的手僵在半空,拒绝的话卡在喉咙里——周围都是下车的工友,强硬拒绝显得太不近人情。“谢谢…陈工。”她只能低声道谢,看着自己的包被他拎在手里,感觉像被拿走了某种重要的界限。这小小的动作,在后续的几次乘车中重复上演,渐渐成了某种“惯例”。

闲聊的内容也开始触及更私人化的领域。陈越会状似无意地提起:“小林,你住城西那片,晚上下夜班回去,路上安全吗?听说那边没有路灯。” 语气里是真诚的关切。林夏会回答:“还好,我一般都坐通勤车到站,离家很近的。” 他又会问:“听小蓝说你有个弟弟?多大了?还在上学吗?” 林夏会简单回应弟弟的情况,内心觉得陈工挺关心人的。首到有一次,车子路过宿舍楼区附近的小区,陈越不经意的透露“这边离厂区近,还是环境不太好,家家户户都不敢开窗?为了以后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,还是得往市区买,我就在上澜庭买了一套,90平,不大,但好歹在市区有个窝了。” 他顿了顿,目光转向林夏,带着探究,“以后…怎么也得考虑的在哪“安家”,对吧?”

这句关于“安家”的试探,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林夏的心湖。她感受到了话题的指向性有些不同,但她的思维立刻跳到了现实层面:

上澜庭原来上学的时候有听说过吧?应该是新开小区,好像在东郊吧,天呐,东郊!那几乎是在城市的另一头。从城东到市中心,再转车到城西郊的宏达?这通勤时间简首不敢想象。她每天从厂西到宏达己经觉得够远够累了。

90平在市区?那得多少钱?宏达技术员的工资虽然比操作工高,但听王姐说陈越父母都是普通农民,家在最北边的昌营,陈越工作也过不去5年左右,肯定拿不下全款,贷款的话,月供肯定是个天文数字!但要负担那么重的房贷,压力得多大?生活质量怕是要大打折扣。

陈工的话,让她第一次具象地感受到了“安家”背后沉甸甸的经济负担和现实压力。这和她想象中的、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温暖小窝,似乎相去甚远。

于是,林夏的回应带着真诚的、基于现实计算的“同情”:“哦,那挺好的,有自己的房子稳定。就是…东郊过来上班确实太远了,通勤太辛苦,月供压力也不小吧?陈工你真不容易。” 她完全没听出他话语里关于“未来女主人”的期许,反而在心底默默给陈越贴上了“背负沉重房贷的奋斗者”标签,甚至有点佩服他能扛下这份压力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didd0-17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