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夏清晰地感受到了陈越行为的变化——更频繁的接近、更刻意的帮助、更私人的话题。但这种变化,被她那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完美地过滤和转化了。
她始终将陈越定位在“热心肠、负责任的技术前辈”和“关系处得不错的同事”这个安全范畴内。他所有的“特别关照”,都被她解读为:前辈对后辈能力的认可和提携(比如送报表,她觉得可能是陈工想让她多接触点东西);性格使然的热心(比如帮忙拎包);作为年长同事对年轻同事生活上的关心(比如询问通勤安全、家人情况)。她认为这是宏达车间这个“大家庭”里一种正常的、温暖的互动模式。
经历了初期的孤立和不适,林夏格外珍惜现在与工友们(包括陈越)建立起来的相对融洽的关系。她不想因为自己过于敏感或“矫情”而破坏这份和谐,不想被贴上“不合群”、“难相处”的标签。因此,对于陈越那些让她稍感不适的靠近和“体贴”,她选择了包容和理解,甚至强迫自己去适应,将其视为融入环境必须付出的、小小的社交成本。
最关键的是,林夏的大脑似乎根本没有安装识别“职场追求”的程序。她过往的情感经历(王新的懵懂尝试、金华的暴力阴影)短暂而充满创伤,并未教会她如何识别和应对正常男性循序渐进的示好。她对男女之情的认知,还停留在非常抽象和戒备的状态。陈越展示房子、提及“安家”的话题,在她看来更像是一个背负压力的同事在分享生活烦恼或寻求认同,与“求爱”风马牛不相及。她发自内心地觉得,陈工这样“稳重踏实”的技术员,要找对象也应该是找条件相当的、可能同他年岁差不多的姐姐类型的知性美女,怎么会对她这种初出校园的黄毛丫头感兴趣,这种感觉反而成了她认知上最坚固的壁垒。
一天午休,林夏打开母亲给她准备的饭盒,里面除了饭菜,还有一小袋自家腌的脆萝卜。小蓝眼尖看见了,嚷嚷着要尝尝。林夏笑着分给大家,也自然地问旁边安静吃饭的陈越:“陈工,尝尝吗?我妈自己做的,很爽口。” 陈越受宠若惊地接过一小块,细细咀嚼,连声说好吃,心里却像灌了蜜——她主动分享家里的东西给我!这难道不是一种亲近的信号?林夏的想法则很简单:大家一起吃才热闹,陈工平时帮自己那么多,有好东西自然要分享。
再一次,林夏负责的机器出现卡顿。她拿不定主意,下意识地抬头看向中控室。正巧陈越也透过玻璃看下来。林夏犹豫了一下,还是通过对讲机询问:“陈工,B段机器有点小故障,您看是停机处理一下还是等下班后再说?” 陈越立刻调出相关数据查看,并通过对讲机详细指导她如何复测几个关键点,最终确认后台调试后恢复正常。问题解决后,林夏松了口气,对着中控室的方向感激地笑了笑,比了个“OK”的手势。陈越在玻璃后看到她的笑容和手势,心跳加速,觉得这是她对自己依赖和信任的明证。而林夏,只是觉得有个技术可靠的前辈可以请教,工作起来安心多了。
(http://www.wxgxsw.com/book/jdidd0-18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