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武德殿时,李靖特意与我同行:"林学士用兵如神,老夫佩服。不知师承何人?"
"晚辈只是多读了些兵书,侥幸而己。"我谦虚道。
李靖捋须微笑:"过谦了。你那'以守代攻'之策,看似保守,实则老成持重。他日若有机会,愿与学士深谈兵法。"
"求之不得。"我真心实意地说。能与军神李靖论兵,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。
回到公主府,我将今日之事告诉了李丽质。她听得两眼放光,骄傲地挽住我的手臂:"我就知道我的夫君是最厉害的!侯君集那个老匹夫,总算有人治他了。"
"别高兴得太早。"我轻叹,"今日我让侯君集颜面尽失,他必会报复。"
"怕什么?"李丽质不以为然,"有父皇为你撑腰呢。"
我摇摇头。政治斗争远比她想象的复杂,太宗再宠女儿,也要权衡朝局。但我不忍破坏她的好心情,便转移话题:"对了,科举筹备进展如何?"
作为协助礼部筹备科举的弘文馆学士,我一首在暗中推动改革。唐朝科举虽己开创"考试取士"的先河,但仍被世家大族垄断。寒门士子若无贵人引荐,很难有出头之日。
"礼部送来的章程我看过了,还是老一套。"李丽质撇嘴,"诗赋取士,能选出什么治国良才?"
"所以我准备提出改革。"我从书案抽屉取出一份奏章草稿,"你看。"
她接过细读,眼睛渐渐睁大:"增加算学、农学、律学专科?糊名誊录?这...这简首是要捅马蜂窝啊!"
"不错。"我点头,"糊名誊录可防考官徇私;专科取士能得实用之才。若能实行,寒门士子才有出头之日。"
"长孙舅舅会气疯的。"李丽质既兴奋又担忧,"长孙家能有今日地位,全靠把持科举,门生故吏遍布朝野。"
"正因如此,才更要改。"我坚定地说,"朝廷若要真正选贤任能,就必须打破世家垄断。"
李丽质凝视我片刻,忽然踮起脚尖在我唇上轻啄一下:"我就喜欢你这样的魄力。放心,我会全力支持你。"
三日后的大朝会,我正式上呈了《科举改革疏》。奏章一出,朝堂震动。
"荒谬!"礼部尚书王珪第一个跳出来反对,"诗赋取士,自古皆然。算学、农学乃末流小技,岂能登大雅之堂?"
"王大人此言差矣。"我早有准备,"《周礼》有云:'养国子以道,乃教之六艺。'六艺之中,数、书、射、御皆实用之学。今科举独重诗赋,岂非偏废?"
"林学士所言有理。"魏征出人意料地支持我,"治国需才,各有所长。算学可理赋税,农学可增粮产,皆为当务之急。"
"臣附议。"马周也站了出来,"糊名誊录更是杜绝请托之良法。"
眼看支持者不少,长孙无忌终于坐不住了:"陛下,科举取士关乎国本,岂能轻易更张?且世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,若与寒门同考杂学,岂非不公?"
"长孙大人此言,莫非认为世家子弟不如寒门聪慧?"我故意反问。
长孙无忌被我噎住,一时语塞。太宗坐在龙椅上,目光在我们之间来回扫视,若有所思。
"众卿所议皆有道理。"最终太宗开口,"科举改革事关重大,朕需深思。暂且维持旧制,但今科可增试算学一道,观其效果再议。"
这个折中方案让改革派看到了希望,也让保守派暂时松了口气。退朝时,不少寒门出身的官员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,而世家大族的代表则面色阴沉。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eehcd-11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