获得《伤寒杂病论》精要解读的奖励,如同给陈枢打开了一座全新的武器库。那古朴的系统界面在他眼前展开,宋版影印的泛黄书页,历代名家蝇头小楷的密集批注,以及系统生成的、逻辑清晰到令人发指的思维导图(将六经辨证体系解析成动态的防御层级模型),让他这个理工男瞬间沉迷其中,比当年攻克最复杂的算法还要痴迷。
张仲景的严谨,深深震撼了他。在陈枢眼中,《伤寒论》构建的“六经”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)体系,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,而是一套精密无比的“**人体遭遇外邪入侵后的多层次、多模块防御-响应状态机模型**”。每一种“证”(如太阳中风、阳明腑实),都对应着特定层次的防御状态和系统资源消耗情况。
更让他着迷的是方剂的“**组方逻辑**”。君药、臣药、佐药、使药,在他眼里就是程序架构中的主模块、辅助模块、错误处理模块和接口模块。药性的寒、热、温、凉如同变量的属性标签(`property`),方剂整体产生的效果,则是一个精妙函数运算后的输出(`output`)。麻黄汤是强力解表(`force_opeerior`),桂枝汤是和营卫、调气血(`harmonize_ying_wei`),白虎汤则是清阳明大热(`clear_yangmi`)……他甚至在代码编辑器里建了个项目,尝试用伪代码模拟经方的“算法”。
机会很快就来了。
一场强力的倒春寒席卷城市,办公室里咳嗽声、擤鼻涕声此起彼伏。流感病毒在密闭的空调环境中肆虐。小胖首当其冲,鼻涕眼泪横流,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还瑟瑟发抖。
“枢哥……救命……我感觉我要被冻死了……”小胖趴在工位上,声音嘶哑。
陈枢立刻进入“观察模式”。他走到小胖身边,仔细询问症状:
* **主诉:** 怕冷(恶寒)非常严重,穿了羽绒服还觉得骨头缝里冒寒气,轻微发热但自己感觉不到热(发热轻),一点汗都没有(无汗),脖子后面发紧发僵(头项强痛),鼻子堵得死死的,流清鼻涕。
* **观察:** 面色发白,嘴唇颜色淡。陈枢试探性地摸了摸小胖的额头——确实有点烫,但小胖自己只觉得冷。
* **脉诊尝试(初级):** 陈枢回忆着系统提供的初级脉诊图谱,笨拙地搭上小胖的手腕。系统界面在他视野边缘微微闪烁,一个简化的波形图浮现,旁边标注:【脉象特征:紧张绷紧,如按琴弦,频率中等偏慢】。陈枢心中默念:“浮脉?紧脉?《伤寒论》曰:‘太阳病,脉浮紧……’”
“太阳伤寒!”陈枢脑中瞬间对应上模型,“麻黄汤证!” 典型的“**寒邪束表,卫阳被遏,营阴郁滞**”。治疗法则:**辛温发汗,解表散寒**。核心方剂:麻黄汤(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)。
但陈枢犹豫了。麻黄汤是峻汗之剂,发汗力强。小胖虽然症状典型,但他体质偏胖,平时出汗不多,陈枢担心他“汗出不止”伤阳气(《伤寒论》也强调“不可令如水流漓”)。而且,他没有任何行医资格,开方抓药风险太大。
“小胖,你这情况,有点像中医说的‘风寒感冒表实证’,”陈枢斟酌着词汇,“我建议你先试试物理方法:用热水泡脚到全身微微出汗,喝滚烫的姜糖水(生姜切大片拍碎+红糖+葱白带须),然后捂上厚被子好好睡一觉,一定要出点汗。如果能出汗,寒气散出来就好了。”
小胖对陈枢的“系统优化”能力己经有些迷信,立刻照办。第二天,他果然精神了不少,恶寒大减,虽然还有点鼻塞,但己无大碍。他逢人便夸陈枢的“姜糖水神方”。陈枢松了口气,也更深刻地理解了“有是证,用是方”以及“因人制宜”的重要性。
然而,这场流感战役才刚刚开始。
(http://www.wxgxsw.com/book/jehaja-4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