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晋阳民报》民国二年 3月 19日头版头条
-----------------
官帽赌清泉!副局长苏承勇神技解危局,李王两村化干戈
(本报记者柳风发自城南)持续肆虐的旱魃,不仅炙烤着三晋大地,更灼烧着人心。昨日下午,城南李家庄与王家坳两村村民,为争夺河道中几近干涸的最后一点泥水,爆发大规模械斗,锄头扁担相向,流血冲突一触即发!值此千钧一发之际,新任晋城警局副局长苏承勇(人称苏三爷)临危受命,率队火速弹压,以雷霆手段稳住濒临失控之局面。
然平息暴力易,解民生之渴难!面对数百双绝望而愤懑的眼睛,苏副局长并未空言抚慰,而是掷地有声,立下惊世赌约!他指天为誓,若不能于指定地点寻得新水源,甘愿当场摘去乌纱,永不履任!反之,若得甘泉,两村须永遵县府分水安排,不得再生事端。更令人震撼者,苏副局长要求两村所有村民不论老少,连夜签署“生死文书”,以红指印为凭,共担此约!(随文附图:签满密密麻麻红指印的麻布文书,触目惊心!)
今日正午,烈日灼灼。两村所有成年男丁齐聚昨日械斗之地,数百双眼睛死死盯住苏副局长指定之坡地。在死一般的寂静与令人窒息的期待中,经验丰富的匠人在苏三爷精准指挥下奋力挖掘。坑深过丈,仍只见湿泥,人心浮动之际,苏三爷一声断喝:“未到!再挖!”其笃定之姿,如定海神针!
神乎其技!就在众人几近绝望之时,一股清泉自坑壁激射而出!水流由浊转清,迅速汇成汩汩清潭!(随文附图:清澈泉水喷涌而出的现场照片,围观村民喜极而泣之态清晰可见!)刹那间,欢呼震野,跪拜如潮!昨日刀兵相向之仇敌,今日共捧救命之甘泉!苏副局长一诺千金,以官帽为注,终引神泉现世,解两村燃眉之急,更化戾气为祥和!此等胆识担当,神乎其技(乡野盛传苏三爷身负“寻水神技”、“苏家秘术”),实乃我晋城百姓之福!
苏副局长当场宣告:“水既寻得,自当按县府章程,公平分用!若有再敢因水生事者,”其声如铁,“先问苏某手中之枪!”言毕,全场肃然。
-----------------
这篇报道在晋城各阶层引发了强烈的冲击波:
普通民众,尤其是灾民的震撼与希望。
“神技”、“官帽赌水”、“生死文书”、“清泉照片”…每一个元素都极具冲击力。
报道将苏承勇塑造成了近乎传奇的英雄,给绝望中的灾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实实在在的希望。
苏三爷“能找水”的名声,瞬间从口口相传的轶闻,变成了报纸盖章的“神技”,其声望如日中天。
尤其是苏承勇最后那句“先问我的枪”,配合其兑现诺言的铁血形象,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。
同时,民众对“县府章程”能带来公平用水,也开始抱有期待。
而给乡贤、地主、富商阶层,带来的却是惊愕与压力。
那份密密麻麻的“生死文书”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,它代表的是底层民众被有效组织和凝聚起来的意志!
苏承勇成功做到了这一点,并通过报纸昭告全城。
这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民意一旦被引导和利用,其力量是可怕的。
苏承勇的“枪”和“神技”,更让他们忌惮。
也许应该改变对苏伯钧改变的看法。
原本以为他是个好拿捏的“书生县佐”,让他们兄弟俩乖乖给自己找水,没想到他有个如此强硬、手段狠辣且深得民心的弟弟作为强力臂助。
兄弟俩一文一武,配合默契。
那份被他们冷落的《劝垦章程》,分量陡然变得沉重无比。
他们开始意识到,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合作方式,否则可能被排除在“水源”和“秩序”之外。
不仅如此,报道强调了苏承勇“刻意”在特定地点找到水。
这让他们不禁联想,如果这位苏三爷“看中”了哪块有水源潜力的荒地,而那块地恰好在他们名下。
他是会“帮”他们找水,还是成为他们无法抗拒的麻烦?
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深层的恐惧。
各村基层里正、村老对苏承勇的敬畏达到顶点。
那份“生死文书”让他们看到了苏三爷控制局面的强硬手腕,而成功找水则坐实了其“神异”。
以后面对苏家兄弟的政策,执行起来决不敢再阳奉阴违,这是所有里正、村老的共识。
当然有一些相对弱势或受灾严重的村庄里正,可能开始主动向苏伯钧靠拢,希望能得到“苏三爷慧眼”的眷顾,为自己的村子找到救命水。
看到这个报道的县长,也是欣慰于一场可能引发大乱的流血冲突被完美解决,苏承勇的处置堪称教科书级别,为自己这个县长增光添彩(报道中提及“临危受命”)。
苏承勇拿到治安队批文后立刻立下大功,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。
但同时,苏家兄弟展现出的能量,民心、武力、近乎神迹的能力,远超预期。
尤其是苏承勇,其个人威望和掌握的暴力机关(治安队),已经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。
这份报道无异于给苏承勇的威望又添了一把大火。
是更谨慎地驾驭和制衡这对兄弟?
还是当成自己晋升的助力?
县长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。
这篇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炸碎了晋城原有的权力平衡和观望气氛。
报纸将他塑造成了力挽狂澜、一诺千金的英雄和神人。
它将苏承勇推上了神坛,极大地增强了苏伯钧推行政策的底气,同时也给既得利益阶层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压力。
苏家兄弟从一个需要“求人”的新官组合,瞬间变成了手握“水源神技”和“民意枪杆”、令人敬畏甚至恐惧的存在。
不仅如此,这份报道就是最好的征兵广告和威慑令。
而且今后治安队成员,底气十足,执行任务时,腰杆挺得更直。
但是名声是把双刃剑。
全城乃至周边地区绝望的灾民,可能会蜂拥而至,恳求甚至逼迫“苏三爷”去他们的地方“显神技”找水。
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期待和压力,将是新的考验。
晋城的棋局,因这篇报道,风云突变。
那句俚语恐怕要传遍大街小巷了:“惹谁都别惹苏三爷的水碗!”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iiig0-115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