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认可和支持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5章 认可和支持

 

这时丫鬟奉上香茗。

苏鸿儒轻抿一口,放下茶盏,目光首先投向长子苏伯钧,语气带着考校与一丝赞许:“伯钧,你刚从潞城回来,亲见了永年那边的气象。说说看。”

苏伯钧坐直身体,脸上疲惫尽褪,取而代之的是亲历后的震撼与凝重:“父亲,二弟,三弟,”他目光扫过众人,最后落在林永年身上,“林家村岂止是‘动静不小’,简直是再造山河,重塑膏腴!永年兄魄力惊人,眼光更是深远。”

他略作停顿,似在整理那宏大场景:“村外十里荒坡,已成一片大工场!十口砖窑炉火正旺,十口陶窑将成雏形,水泥窑、染坊、织布厂的基桩已然打下。这哪还是个村落?分明是工坊聚落,初具气象!”

二舅苏承业眼中精光一闪,身体前倾:“哦?水泥窑?永年,你们竟真弄成了?用的什么法子?这可不是寻常砖瓦!”冶铁行家的他,深知水泥价值与门槛。

林永年谦和一笑,眼神却透着坚定:“承业兄莫急,尚在摸索土法。但砖瓦是基石,有了它,修渠建库、筑路架桥方能提效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染坊织布,则为盘活自家棉花,总不能只卖原料。”

三舅苏承勇看向林永年,带着隐忧:“永年兄,此非一村之力可速成,耗资靡费,人力更是海量。长治那边,阻力怕是不小?”

林永年坦然点头,锐气暗藏:“承勇兄所言极是。阻力自然有。好在林家村地处偏僻,如今严令只进不出,加之全县忙于抗灾,无暇他顾。此事尚未外传,故得顺利推进。‘长治矿业保安队’也已建立,足可震慑宵小,保开荒拓土无虞。”他巧妙强调了武装的正当性。

苏承勇作为治安官,立刻追问:“保安队?规模如何?装备怎样?可还得力?”

“承勇兄放心,”林永年沉稳应答,“皆是本分良家子弟,由懂行之人严加操练。眼下人不多,贵在精干。装备么,起步阶段,够看家护院,震慑屑小足矣。”回答既显实力,又不失分寸。

一直捻须倾听的苏鸿儒,此刻缓缓开口,声音沉稳如钟,带着洞察世情的举人眼光:“好一个‘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’!好一个‘再造膏腴’!永年,你这盘棋,格局不小啊。”他目光深邃地看着女婿,“砖瓦水泥是基石,工坊是筋络,开荒是血肉,保安队是爪牙…环环相扣。此非一村之兴,实乃上党北缘崛起之机!”他直接点破了布局的战略意义。

他转向长子:“伯钧,你虽不辖长治,然晋长毗邻,唇齿相依。林家村兴,流民得安,百业得振,于晋城亦是大利。你身为区长,眼光当放长远。永年那边若有需协调之处,只要不逾矩,苏家自当尽力襄助。”此言既提点儿子协同意识,也为林永年背书,承诺规则内的支持。

林永年心中大定,拱手道:“谢岳父大人深明大义!”苏家,尤其是苏鸿儒的认可,对他立足长治至关重要。

苏鸿儒捻须颔首,目光重回长子:“伯钧,你既亲临,对那十万亩丘陵开垦,有何切见?难处何在?”这是考校,也是引导这位邻近地方官参与实质讨论。

苏伯钧神色肃然,以区长视角回应:“父亲,永年兄所选丘陵,沟壑纵深,土石混杂,确非沃土。首难在水!引水上山,工程浩大,非寻常沟渠可解。若能在几条主沟上游择地筑坝蓄水,形成塘库串联,再以盘山渠引灌,方是正途。然…”他看向林永年,带着审慎,“筑坝需石料、水泥,开渠需海量劳力,更需精于水利者勘测规划。长治可有得力之人主持?水利关乎根本,规划失当,劳民伤财事小,若引山洪冲毁下游,则遗祸无穷!”他直指核心——技术与人才。

林永年胸有成竹,沉稳道:“伯钧兄所虑极是。水利为开荒命脉,岂敢轻忽?幸得林家村后山太行深处,发现一巨大地下溶洞,可储水千万方!更巧在村旁青龙涧上游寻得一山谷,正可与其连通,只需筑一小坝即成枢纽。具体方案正月已实地勘验论证,切实可行。现只待水泥、陶管出厂,便可动工。”

话音落下,厅内霎时一静。

苏家兄弟眼中俱是精光暴闪,连苏鸿儒捻须的手指也顿住了。

“地下溶洞?千万方存水?!”二舅苏承业第一个失声站起,声音因激动而发颤,“永年!此言当真?!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?!”实业家的他,太清楚这庞大稳定的储水空间对开荒的意义——那是旱涝保收的根基!

“千真万确。”林永年语气笃定如勘破天机,“溶洞隐僻,空间宏大,石质坚固。经匠人反复勘验,只需于青龙涧上游‘葫芦口’山谷筑起一道坚固石坝,辅以导流渠与闸门,便可将丰水涧流引入溶洞存储。需水之时,开闸放水,借由预设陶管网络,即可自流灌溉十万亩丘陵!”

“好!好!好!”苏鸿儒抚掌连赞三声,眼中精光湛然,“溶洞储水,筑坝引涧,陶管输溉…环环相扣,化天堑为通途!永年,十万亩良田成矣!”他对女婿的格局与执行力激赏不已,远超预期。

他目光扫过众人,最终定格林永年,语重心长:“此事急不得,亦缓不得。根基务须打牢,水泥要烧好,保安队要练精,此二者乃支撑开荒的筋骨。流民安置,当以工代赈,使其有活路、有盼头,方能安其心,少生事端。苏家钱庄,可在规矩之内,酌情给予短期拆借,助你周转。”

苏鸿儒此言,如同定海神针。

林永年心中暖流涌动,无比踏实,再次深深一揖:“岳父大人指点迷津,兄长们鼎力相助,小婿铭感五内!定当谨记教诲,步步为营,不负厚望!”

苏鸿儒满意地捋须点头,目光转向苏承勇:“承勇,保安队之事,你既关切,便留心一二。永年处事稳妥,你当知其分寸。非常之时,当有非常之法,只要不逾矩,便是安靖地方的助力。”这话既是敲打,也是默许。

苏承勇肃然应道:“父亲放心,儿子明白。”

厅内关于林家村工业和开荒的讨论暂告一段落,气氛却依旧凝重。

苏鸿儒端起茶盏,指节无意识地轻叩光亮的桌面,发出清脆的声响,目光转向长子苏伯钧,温和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:

“伯钧,林家村有永年运筹,气象初显,自是好事。然则,眼下最迫切的,是这天时!”他抬眼,目光仿佛穿透窗棂,投向那万里无云的晴空,“旱象已成,你治下的晋城东区,百姓生计如何?我苏家那六千亩田地,又当如何?”

这问题直指核心,将话题从未来的蓝图拽回眼前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。


    (http://wxgxsw.com/book/jiiig0-85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
文学馆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