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以南的太平天国被剿灭了,江北的捻军依旧还在广大的土地上活动。“捻”是淮北方言,意思是“一股、一伙”,捻军起源于“捻子”,最初安徽、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,将油脂点燃,烧油捻纸用来作法,于节日时聚众表演,为人驱除疾病、灾难以牟利。乾隆年间市井也有精通“叫魂”的游僧、道士、方士以及各种各样游荡之人,为在相对稳定的地区生存下来,故用此等手段以谋生。号称盛世的乾隆年间是如此,现今人们为了活下去,自然要多以鬼神之名行事,以图生存。
叫魂只是广大地区中的个例,只要经过衙门审理就可以识破此等骗人的把戏,但捻子的影响力就完全不同。捻子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生存不下去才选择加入,松散的个体加入后为了生存和壮大必然会形成团体。既然辛勤劳动已无法生存,那就只能选择自寻出路。不只是捻军如此,太平天国也是如此,因为活不下去,这片土地上必然会孕育出高喊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的人民。
在皖北、苏北的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,屡破清军。当时太平天国实力强大,捻军多以骑兵作战,倏忽往来之间,来无影去无踪。彼时江南的太平军可以给捻军提供援助,捻军的骑兵也可以打家劫舍四处抢劫以壮大实力,一南一北两股势力,使得朝廷疲于应付。此时的大清,不仅内部混乱不堪,外部还有列强入侵,中华古老大地正在经历着千百年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。
同治三年(即公元1864年)六月一日,太平天国失败后,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。赖文光被推为首领。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,重组捻军。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。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,易步为骑,奔驰豫、鲁、苏之间,声势复振,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。
太平天国被镇压后,曾国藩将湘军大部裁撤,然而这时北方捻军仍然四处攻城掠地,满蒙贵族中最后一个能领军的僧格林沁因多次惨败,急于在朝廷重新树立威望,在山东对捻军穷追猛打。捻军使用多股小部队调动僧格林沁,使其所部疲惫不堪。捻军主力于同治四年(即公元1865年)三月由黄河故道北上,终在于曹州(今菏泽)西北高庄(高楼寨)将僧所部团团包围。僧组织部队分三股分别突围,试图打开一个逃生缺口,无奈所部人困马乏无力再战,捻军众层层包围,僧只得率残部逃至荒村。
时值深夜,僧格林沁的亲兵已经十不存一,又冻又饿的部下们又不敢生火做饭取暖,如此死境,令僧格林沁心如死灰。他下令解散部众,让他们各凭本事去夺一条生路,而他本人也因为慌不择路,在半夜穿越麦田的路上,被捻军发现并且枭首。此战过后,朝廷震动,急令曾国藩大人剿捻,并调淮军北上。
曾大人一直采用的“结硬寨打呆仗”战术对捻军骑兵毫无作用,他四处围堵的战略成了四处漏风。淮军非他的嫡系部队,各营官长不听号令,多重原因之下,曾大人因剿匪不利,遂被撤职,朝廷下令重新起复李大人和左大人会同剿匪。
(http://www.wxgxsw.com/book/ichcff-31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wxgxs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