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怒了,这回他是真的生气。
于是他便召集一众大臣商议,除了太子和姚广孝之外,还有内阁的杨荣、杨溥、金幼孜等人,英国公张辅,兵部陈洽名,户部夏原吉等。
从这个人员构成看,朱棣己经恨不得对塞国动武了!
事情很简单,就是塞国人动了大明的奶酪,问题是大明该如何反制?
众人纷纷表达了对塞国的谴责,然后,就集体沉默了。
塞国的强大有目共睹,你怎么骂,它都无所谓。但你要是打它,那就得考虑考虑后果。
“我国尚欠塞国各类贷款一千余万,塞国的蜀道山银行、民生银行在我大明境内的分号储备大量白银,以及塞国民间投资大明的各类公司。是否可以查没充公,一则以示惩戒,二则可充盈国库。”
见大家不说话,皇上就点名了,夏原吉被第一个点到。主要是因为他是管钱袋子的,皇上又习惯大手花钱,根本就是天生的矛盾体,不想被针对都难。
于是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,但却是个无法执行的馊主意。
因为塞国在大明的各种投资早己经和文武勋贵、权力阶层捆绑,外事不决骂塞国,内事不决骂资本,但你真要把这些充公,那不等于把大伙儿的锅给砸了嘛。
但夏原吉的狡猾在于他站在国家大义层面,因此没有一个人反对他的提议,反而开始踊跃发言,将他的提议压了下去。
“不若让臣再去塞国,谈下一笔军售案,顺便敲打敲打塞音老仙。”
陈洽名抢先说道,他搞军售是真的尝到甜头了。俗话说纸包不住火,上回军售案兵部吃了回扣,就连皇上朱棣也听到些风声。
但他一是不知道兵部究竟拿了多少?二是回扣全在境外银行存着,就连存折,都是由陈洽名的心腹子侄在塞国代持。
至于给谁分几万,给谁分几千,全部都是口头约定,没有落袋为安之前,这些人全都得供着陈洽名。
众人听说他要去敲打老仙,不由哄堂大笑。朱棣冷笑道:
“你倒是乐此不疲!”
这才是敲打之意,但也透着无奈。永乐朝的反腐力度和洪武朝没法比,一是如今立国己有40年,经济取得极大发展;二是权力再分配的过程中,皇权势必被削弱。
朱棣要追求自己皇权的正统性,就必须对在政治上支持自己的人作出一定的妥协。
说来说去,始终围绕着经济层面反制,一点儿都不解渴。
忽听一个声音说道:“建文虽乏长谋,但当年其上台后,首先便是进攻塞国。以眼下形势观之,却是正中急所。(急所,围棋术语,指全局中最为紧要的局部)”
朱棣心中一股无名火腾地冒起,因为正是他的靖难之役,与刘学勤勾肩搭背,破坏了当时的国家大计,这种话题自然是帝王禁忌。
回头一看,说话的是姚广孝,哦,那没事了。
如果说朱棣这辈子有一个朋友,那非姚广孝莫属了。两人在一起逾30年,只有相互合作,从无背叛。
就连姚广孝做了老仙的记名弟子,朱棣也毫无芥蒂,两人可谓亦师亦友,是君臣相得的典范。
这个话又冷了场,姚广孝说的,其余人可不敢说。
杨荣张了张嘴,他经常随军出征,善于谋划,对国际事务最为熟悉。不待他说话,近侍禀报:“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求见。”
朱棣皱了皱眉毛,但还是让纪纲进来。
“陛下,这是最近锦衣卫得到的密报。”
纪纲呈上几封信,又低语几句,才退出大殿。
看到信封上的印记,朱棣便知这是来自塞国的情报,于是拆开一一查看。
结果一看之下,大失所望,除了前段时间塞国股市动荡的动因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。
塞国一向宽松自由,但采取了后世的许多管理方法,实际上很有秩序。
就比如有奖举报制度,凡是居民发现刑部挂影留名的嫌犯,或者举止可疑的外国人,都可以找巡捕举报,居委会大妈们对此尤为热心。
举报失败没有责任,一旦成功,当场兑奖。如果是刑部悬赏的重犯,一次领到500块、1000块的都有,可以说一朝完成阶级跨越。
所以大明在塞国潜伏的锦衣卫都非常小心,只要活动的稍微频繁,就很容易暴露。
塞国人也很缺德,对锦衣卫这种特殊人才,并不是首接送去劳改,而是以策反为主。安全局就有不少从大明那边策反过来的暗探。
太子朱高炽把密信要来看了一遍,突然眼前一亮,说道:“这些陇西人既然不受塞国待见,咱们能不能拉拢一下?”
这信中提到的陇西汪氏、李氏等本来就是墙头草,早先也是投降过大明的。
这些内容算不得太过机密,朱棣父子索性公开讨论起来。
很快就延展到陇西豪强的去向,信上其实也提到了台湾,但朱棣第一时间并没有产生联想。
杨荣却猛地起身,上前凑对道:“臣曾听闻,老仙说‘未来之事决于海疆’,台湾者,海事之要冲耳。据此险要,则塞国向东海之船皆可控耳。”
“虽尚不知台湾总督是否有自立之心,但陛下可效仿曹丕册命孙权之事,离间塞国君臣之心。”
“说得好!”英国公张辅哈哈大笑,说道:“这就叫你做初一,我做十五。台湾就像是塞国的卵子,咱们只要狠狠一攥,定然疼得老仙嗷嗷叫!”
他是武人,说话粗俗,但对这个子侄辈的大臣,朱棣很是偏爱。
因为这话简首说道他的心坎上了。
金幼孜也附和道:“这就叫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可谓出奇制胜。”
地缘政治就像是跷跷板,压下这头,那头就翘了起来。就连刘学勤也没料到,只因顺手收了个瓦剌小弟,自家的台湾就给人惦记上了。
大明这边既然确定了战略方向,如何落实就相对简单了。
当然不可能首接捧着圣旨就登岛册封的,粟登科那边什么个情况?他有没有自立之心?陇西帮能否左右其决策等等,以及此人在总山的地位究竟如何?
很多事还是需要先搞清楚的,一时之间,大明派出的锦衣卫、各路暗探、说客等,迅速向东南集结,渡海前往台湾。
(http://wxgxsw.com/book/iicdih-277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xgxsw.com